王姓,在明朝万历年间(1560),由官府委派铁匠师傅王公带领族人迁入,现有人口216人。至今25世,来祖至今8世,王姓世脉用字:荣(18世)、业、克、昌、文、明、以、正(25世)、敬、修、可、宗、希、圣、志、学、继、序。
程姓,先祖为河南伊洛地区程氏,因为出现了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被称为程姓正宗。元文帝时,程姓十世孙程也从嵩县迁往太康,曾在太康建祠堂,清朝乾隆年间,来祖从高贤乡保渡村迁入,现有人口206人。
程姓世辈用字:建(23世)、万、端、士、克、文、光、耀、慎、勉、惟、敬、守、修、庆、逢、致、泰、树、培、永、锡、本、在、有、钦、心、睿、恭、聪(54世)。
程姓家风家规:莫不孝二亲,莫弃本逐末,莫盗贼累耻先灵,知四畏,远五刑,政宽以调民,躬事廉俭,勤习经艺,用九思立德,无忘好善。—程延《程氏家训》
谢姓,民国初期,来祖从城郊乡谢庄村迁入,现有人口98人。谢姓世脉用字(51—60):邵(51)、文、宗、成、康、述、哲、尊、贤、良、先、德、传、芳、远、英、杰、庆、锦、堂、晋、宋、占、魁、位、宝、树、延、繁、昌、修、身、齐、家、光、博、士、贵、名、强、诗、书、参、教、化、举、才、恒、显、帮。
孙姓,解放前,从外地逃荒迁入,现有人口52人。
谢氏族语:
言传身教有分寸,百家姓中谢为尊。
宝树芝兰传芳远,东山再起日一轮。
千古绝唱肥水歌,如今如燕又报春。
文明家风时代传,无愧申伯好子孙。
【王庄村】
王庄村位于106国道东侧,东邻薛庄行政村,南邻董庄,北邻王集乡,太康县世纪新星学校所在地,耕地面积216亩,总人口248人。
【村名由来】
元末明初,来祖王姓第十世祖先王龙吉从河北省平山县王家湾居官到河南,后定居太康县王板桥村,王板桥村后改名为王庄,延续至今。
【姓氏族谱】
元末明初,来祖虎头王第十世王龙吉从河北省平山县王家湾居官到河南,迁入此地,生有二子,长子王元章,居住在本村,次子王元勇,居住在谭楼。本村全姓王,现有人口248人。
王姓辈份(10世—19世):龙、元、文、九、德、南、明、治、海、陆。
【董庄村】
董庄村位于蒋湾村北侧,106国道东侧。北邻王庄,东邻王铁营。耕地面积144亩,人口147人。
蒋湾村村务日组织党员学习
【村名由来】
董庄村原来隶属蒋湾村,后董姓一家繁衍较快,独立成村,取名为董庄。
【姓氏族谱】
董姓,明洪武四年(1371),始祖董位西从郾城迁居睢县交龙塔;明末从睢县迁入太康。清道光年间,来祖从王集乡董庄迁入,现有人口147人。
董姓世辈用字(19世-28世):诗(19世)、礼、传(21世)、世、泽、忠、孝、振、家、生(28世)。
世纪新星学校
2007年,企业家王海中与妻子杜秀琴看到家乡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无人照顾,便萌生了办一所留守儿童学校的想法,在县教体局和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白手起家,多方筹集资金,建成了一所现代化的中小学-世纪新星学校。
世纪新星学校由幼儿部、小学部、初中部组成。始建于2007年,现有36个教学班,占地面积60余亩,资产达到五千余万元。现有小学生2600多人,教职工15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8人,中级职称教师55人,市学科带头人2人,市骨干教师3人,县骨干教师24人。师资力量雄厚,业务精湛,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拥有教学楼三幢,66个教学班,两座学生公寓,可容纳4000人住宿,有一座可容纳4500人同时进餐的餐厅,有可同时容纳100人洗澡的大型洗浴中心,有一座五层综合办公楼和现代化的办公设备,配备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达到省级标准。
王海中没有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奉行自信、自主、自强的精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步地发展成为现在的太康县世纪新星学校。
学校2011年1月被周口市命名为“教育示范性学校”; 2011年2月被周口市教育局命名为“民办教育先进集体”;2011年12月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省优秀民办学校”;2012年被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评为“质量特色创建先进单位”和“校园安全先进单位”;2012年12月被河南省计生委定为“河南省计生委留守儿童关怀基地”;2013年10月世纪新星学校被省民办教育协会评为“人民满意的民办学校”;2015年5月学校餐厅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中小学一级食堂”;2016年3月被周口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民办学校”。
百花曲剧团
蒋家锋由于身体的原因,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之后,看到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状况,便萌生了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解决农闲时期农民娱乐生活少的现象,自筹资金创办了“周口市百花曲剧团”。
创办初期,一没资金,二没演员。蒋家锋利用各种关系,东颠西跑,可谓“南征北战”,几经周折,终于完成夙愿,成立了“周口市百花曲剧团”。
剧团成立后,6年来为群众义演200余场,东到马厂、张集,西到常营、芝麻洼,南至淮阳安岭,太康老冢,北至龙曲、王集主演现代剧、古装历史剧,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也受到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县主管部门的嘉奖。
剧团的宗旨“宣传正能量,感化群众心”,农村好人好事蔚然成风,“百善孝为先”成为新风尚,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