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县城郊乡前王行政村的简介及村名来历……

2018-5-20 16:06| 发布者:小崔| 查看:3083| 评论:1|原作者:潜龙

摘要:前王行政村西临民权至太康公路,南临周口至商丘运河,北临太康县看守所,东临飞机场。前王行政村辖6个自然村:前王、朱楼、仝庄、后王、三里岔、小王庄,7个村民组。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14亩,总人口2410人 ...
       前王行政村西临民权至太康公路,南临周口至商丘运河,北临太康县看守所,东临飞机场。前王行政村辖6个自然村:前王、朱楼、仝庄、后王、三里岔、小王庄,7个村民组。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14亩,总人口2410人,居住有王、张、李、赵、孙、朱、仝、高、郑、庞、郭、化、方、季、祝、卢、尹、邵共18姓。
【小王庄自然村】
小王庄位于涡河东岸,北邻太康县食品屠宰厂,东邻太康县拖拉机站。全 村耕地面积130亩,总人口180人,居住有王、李、赵3姓。
640 (15).jpg

【太康县拖拉机站毛主席雕像】

【村名由来】
清朝时期,王姓来祖从王集乡焦堂村迁入,因姓氏而得名。
【姓氏族谱】
1913年王姓来祖从现王集乡焦堂村迁入,1923年赵姓从太康县南赵庄迁入到小王庄 村,姓赵的是住姥娘家,从此在小王庄落户。1957年底,李姓因涡河改造,从县城东关泰山庙迁到小王庄。现在王姓人口150人,赵姓人口16人,李姓人口14人。
640 (14).jpg

太康县拖拉机站毛主席语录

【三里岔自然村】
三里岔西邻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北临城郊乡敬老院,南临城郊乡政府,东临太康县拘留所、看守所。三里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现有耕地100亩,全村人口142人,居住有郑、王两姓。
640 (13).jpg

三里岔自然村后鱼苗场

【村名由来】
离城三里地,村庄所处地理位置正好在三叉路口,所以取名三里岔。
【姓氏族谱】
郑氏一族由秦及汉至春秋战国,乃唐太宗时先祖一世公陶传至二十四世公郑复清,明朝末期,郑复清从北京市张皇亲街迁入三里岔。
郑姓世脉用字:树、建、先、铭、清、桢。
王姓来祖王锦福于1956年从高朗乡王坟迁入,王永田于1955年从王集乡坝王庄迁入。
现有郑、王两姓,其中郑姓116人,王姓有26人。 王姓世脉用字:元、新、然、在、锦、永、余、锡、远。
【前王自然村】
前王村位于涡河北岸,东临太康县武装部训练基地,西靠太康县食品屠宰厂,耕地面积470亩,本村人口610人,现有王、常、李、卢、高、沈、张共7姓。

640 (12).jpg

城郊乡前王小学校内一角

【村名由来】
清朝末年,前王村当时种的枣树很多,开始叫枣园村,本村常姓人口较多,村里有个秀才叫常红化,当时在开封府教书,在这一带都知道姓常的人有名望,姓常的人较多,又改为常庄。到民国初年,姓王的人越来越多,又改名为前王村。
640 (11).jpg

明末清初罗汉床,距今300多年

【姓氏族谱】
1910年王姓兄弟3人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湖北省,不久又从湖北迁入,现有人口310人。
王姓世脉用字:先、明、元、新、然、在、锦、永、余、锡、远。
常姓,1913年,来祖常青化、常宣化领一族人从现太康马厂镇常楼迁入北关,又从北关迁入本地落户,已经历4世。现有人口200人。
常氏世脉用字(20-23世):鉴(18世)、沄、乐、焕、坦、铭(23世)、贡、栋、丙、均、锡、清、荣、然、培、锦、永、相、照、增。
640 (10).jpg

民国时期 四角柜

常姓家训十戒: 一戒结拜社会下流人员不务正业; 二戒喜好吃喝玩乐,穿着艳丽; 三戒喜好遛狗骑马比剑斗鸡,招摇过市,玩物丧志; 四戒喜好喝酒,贪恋歌舞; 五戒睡得早、起得晚,不勤奋; 六戒倚仗宗族、兄弟势力欺负人; 七戒不守法律规矩,带头闹事; 八戒亲近女仆,关系不当; 九戒心冷气高,不懂礼仪,不尊重他人,不懂得谦让; 十戒说虚伪不实的话,讲粗俗的污言秽语。
常姓少儿七约: 一、撒娇多啼;二、专食市物;三、动辄骂人;四、广戴金珠;五、倨强不顺;六、争占饮食;七、捉害禽鸟。
640 (9).jpg

清末民国时期太师椅

沈姓,1916年,从太康县皇门院迁入到前王,与王家的女儿结婚,从此在这落户。
高姓,1923年,从开封陈留逃荒到前王,与王家的女儿结婚,从此在这就落户了,现有人口10人。
李姓,1956年,因涡河改造,从县城东关泰山庙迁入,现有人口80人。
张姓,1956年,招为常家上门女婿,从此落户前王 。
卢姓,1956年,姓卢的在太康食品厂工作,招为王家上门女婿,从此在本村落户,现有人口10人。
【后王自然村】
后王村位于民权至太康公路东侧,北邻城郊乡政府,东靠二环路,南邻前王村,现有人口480人,耕地面积374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开始叫枣园村,清朝末年,王姓来祖从现王集乡焦堂村迁入,后王有枣结王之称,后王和前王是一个王。当时从前王回来的三兄弟老二迁入后王居住,因在前王的后边,所以又称为后王村。
【姓氏族谱】
民国初年(1912年),王姓来祖从现王集乡焦堂村迁入前王,后来又从前王迁入此地,现有人口480人。 王姓世脉用字:明、元、新、然、在、锦、永、余、锡、远。
【朱楼自然村】
朱楼村西靠涡河东岸,东临二环路,南邻仝庄村及周口至商丘运河,北邻前王村,全村耕地面积610亩,总人口642人。
640 (8).jpg

夕阳西下绿树掩映中的朱楼村

【村名由来】
因祝姓在此地盖一座楼,取名祝楼,后演变为朱楼。
【姓氏族谱】
李姓,始祖李伯敬,元朝至正年间,任河南提举知太康县令,卸任后定居太康县东关,后迁居蒋陵洼。1955年涡河年涡河改造,李姓从县城东关泰山庙迁入,现有人口205人;
李姓世脉用字:仰、济、树、为、生、钦、泽、民。李氏世脉用字(21世—28世):钧、云、荣、元、思、仰(21世)、济、树、为、生、钦、泽、明(28世)、从、化、锦、润、来、月、成、鉴、汉、天、道、开、录、清、新。
李氏家训:
一、遵祖;二、孝悌;三、和睦;四、戒贪;五、欺骗;六、污行;七、匪人;八、酗酒败德;九、游惰败家。
清朝中期,张姓从南方迁入,张姓现有202人;
世脉用字:廷、志、信、士、代、传、家、宝。
清朝晚期,季姓从外地逃荒迁入,现有人口85人。
1913年祝姓从山东逃荒迁入此地,现有人口42人。
1918年方姓从河北迁入,现有人口56人。
1932年化姓从县城西南化庄迁入,现有人口42人;
1950年尹姓从外地逃荒迁入3户,从此就在朱楼落户,现有人口10人;
全村有7个姓氏:李、祝、张、尹、化、方、季,总人口642人。
【仝庄自然村】
仝庄东临二环路,南邻周商运河,西邻朱楼。耕地面积230亩,现有人口356人。居住有王、仝、朱、李、庞、郭、张、孙8姓。
640 (7).jpg

【村名由来】

说法一:解放前是郭老城的外庄,郭姓来祖郭老城先来到这个庄,取名郭庄。
说法二:从东北地仝庄有几户人家挪到这个庄,姓仝的人多了,又改名仝庄。
【姓氏族谱】
民国时期,仝姓来祖从二里外的仝庄迁入此地,现有人口102人。
朱姓,于1928年由现杨庙乡迁入,现有人口121人。
张姓,于1937年从东北逃荒迁入,在仝庄落户,现有人口11人。
李姓,于1965年前后从县城东关泰山庙迁入,现有人口41人。
庞姓,姑娘入赘落户,现有人口26人。 郭姓,姑娘入赘落户,现有人口12人。
王姓,1911年,逃荒到仝庄落户,现有人口21人。
孙姓,解放初期,从本乡小店迁入,现有人口22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简单 2018-5-21 11:14

查看全部评论(1)

关注【太康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我们,每天有惊喜,抖音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关注,你还在等什么?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