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太康】王集乡无良阁行政村(无梁阁、褚庄、王尧)村名由来、姓氏族谱、民间传说…

2018-1-5 12:21| 发布者:太康网编辑| 查看:2411| 评论:1|原作者:太康网编辑

摘要:无梁阁行政村,位于106国道,北距王集4公里,耕地面积约1162亩,人口约1000人。东临子勤墓,南接武庄,北靠石山。有姓氏张、杜、王、李、褚、许、刘、孙、韩、郝十一大姓,下辖无梁阁、褚庄、王尧三个自然村,无少数 ...

无梁阁行政村,位于106国道,北距王集4公里,耕地面积约1162亩,人口约1000人。东临子勤墓,南接武庄,北靠石山。有姓氏张、杜、王、李、褚、许、刘、孙、韩、郝十一大姓,下辖无梁阁、褚庄、王尧三个自然村,无少数民族。

无良阁村

无良阁村,位于106国道东侧2公里处,距离县城10公里,耕地面积约400亩,人口约320人。走姓氏王、李、孙、韩四大姓。

说起无梁阁这个村庄的来历,不得不提明朝宪宗皇帝(即成化皇帝)的老师顾佐! 顾佐,即顾御史①,字礼卿,太康县城西南顾窑人,明朝初期任御史,后擢升至右都御使。据史书记载顾佐:“为官刚正不挠、”“人比铁面无私包肃孝(包拯)。”

过去,在太康县计算地亩,有大亩小亩之分。小亩一亩算一亩,大亩二亩八分五厘算一亩。这是咋回事呢? 传说在明朝宪宗1465年间,当时,宪宗皇帝是个昏庸无能,很会享受的皇帝。一日上朝,他一不讲国家大事,二不讲民间疾苦,却问群臣家长都有啥乡土特产。文武百官为了讨得万岁欢心,争先恐后地说出本地的名贵特产,有的说他家乡盛产名茶,有的说他家乡出贡酒,有的说他家乡水果驰名,有的说他家乡出产的西瓜称冠。唯有顾御史不言,因为他当过皇帝的老师,皇帝对他很尊重。

当宪宗皇帝问完文武百官家乡的乡土特产,皇上问顾御史家乡有啥特产,他想到家乡太康连年遭灾,加上徭役赋税,百姓卖儿卖女,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而今皇帝又这样贪图享乐腐化,心里非常生气,又不敢当面顶撞他,就只好对皇上说:“我们太康盛产大萝卜。”皇帝听了说道:“大萝卜也好,就把你们太康的大萝卜拿来给我看看吧!” 翌日②,逢朝王见驾,文武百官都拿来了家乡特产让皇上过目。其中有个家在杞县的官员,也是没啥可进,就带了个十八斤重的大萝卜献给了皇上,皇上见到后,就问顾御史献的大萝卜在哪里。顾御史见皇上问他,就不慌不忙地从袍袖里拿出来一个两斤重干干瘪瘪的小萝卜。皇上一见十分不悦,就说:“顾老师,你说你们太康盛产大萝卜,为啥拿的萝卜那么小呢?”顾御史说:“我只能说俺太康的大萝卜,说的够大了,谁知道人家(杞县官员)拿的比俺的更大。就这还是俺县挑出来的最大的萝卜哩!咳,太康县都是些碱薄地。看起来几亩也难顶人家一亩哇!”皇帝说道:“你看几亩能顶人家一亩哩?”顾御史说:“三亩能顶一亩就不错了。”皇帝说:“能正好三亩顶一亩吗?二亩八分顶一亩能不中吗?”顾御史慌忙跪倒,连声说:“谢主隆恩!尊圣谕,太康县的土地就按二亩八分五厘算一亩吧!”皇帝本来说句玩话,不料顾御史假戏真做,已经跪倒谢恩了,皇帝说话是金口玉言,当着满朝文武也不好再改口了。就这样,太康县的百姓完粮纳赋,都按二亩八分五厘算一亩了。

传说顾御史告老还乡,看到黎明百姓生活困苦,催粮征赋,逼得一些穷苦人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心里十分难过,就绞尽脑汁想办法,减轻百姓的负担。为了让皇帝免去家乡的粮款,他就在(原先太康县前街老面粉厂)盖了一座无梁(粮)楼,取名“望京楼”,又叫“顾家楼。”过了两年,顾御史又在太康县北二十里,明朝以前叫做“徐大楼”的村子,建了一座无梁(粮)楼阁,楼阁后为庙宇。因为当时徐大楼村的南北道路为官道,向北直通燕京(现北京)京都,向南直到现在的淮阳县太昊陵。当时,这座楼阁、庙宇建在官道的西侧。

有一天,皇帝出巡到淮阳县太昊陵,朝拜人祖爷伏羲氏后,恰好回来路过太康,顺便看望他的老师顾御史,顾御史就领着皇帝及文武大臣看他的“望京楼”后,继而又让成化皇帝率领文武大臣,风尘仆仆地赶到太康县北二十里的徐大楼村,看他建的楼阁和庙宇后,顾御史感慨地说:“万岁,我虽告老还乡,远离京都,还是念念不忘圣上的鸿恩浩荡,为了解除思念万岁之苦,我在家乡盖了“望京楼”,又在太康县北二十里的徐大楼村建了一座楼阁和庙宇,请圣上评价一下这两座楼盖得如何?”皇帝看了一遍,想说:“这两座楼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好是好。就是没有梁(粮)。”他转念一想,话到嘴边,又想起了“二亩八分五厘算一亩”那句玩话,结果成真的话。如果话一出口,顾御史一谢恩,太康县不是又免粮(梁),不纳粮了吗?于是,成化皇帝改口说:“好是好,就是少根横棍儿!” 顾御史为太康县黎明百姓免粮的想法落了空。后来,望京楼和太康县北二十里徐大楼村的楼阁、庙宇,在文革时期“破四旧”时,被人拆掉了,由于顾御史建楼阁没有梁的缘故,后将“徐大楼”村改为“无梁阁”村,名字一直沿袭至今。现有阁的遗址。

无梁阁村姓氏族谱:

①《黄门王氏家谱》:1978年修,王学义主修,王学义作序,现用字辈:学、本、耀、基、熔。“学”字辈是二十一世孙。

②《太康县琅琊岗王氏族谱》:1999年修,王义彬主修,王义彬作序。现用字辈为:彬、为、均、钦、济、林,“彬”字辈为十七世孙。

③《李氏族谱》:1986年修,李炳勋主修,李炳勋作序,现用字辈:林、熙、培、 、秦、乐、炳、尧。“林”字是十七世孙。

④《太康县孙桥孙氏家谱》:2015年阳春修,孙来合主修,孙锦堂、孙增合作序。现用字辈:增、锦、心、成、章。“增”字辈是二十世孙。

⑤《韩氏家谱》:1985年修,韩爱国主修,韩善交序。现用字辈:善、国、长、家、兴、洛、部、厚。“善”字辈为十八世孙。 据传说。韩世老奶奶,老爷影像,存在杨庙乡流沙岗,明朝时期韩氏老爷曾是骏马,皇上侄婿,韩氏老爷祠堂建在(原太康县北关老公路段。)破四时被拆毁。

无梁阁村名胜古迹-丫鬟墓

据传说,无梁阁村原有一武姓人家,其子后来中了状元,全家搬迁京师,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武家留下了一个丫鬟看家,后来丫鬟去世,葬于无梁阁东,原去太康县城的路旁,后来遭到破坏,现存遗址。

褚庄村

褚庄,位于106国道1公里,距离太康县城10公里,北临石山,东接无梁阁,耕地面积约582亩,人口约500人,有褚、王、李、刘、孙、郝六大姓。其中,姓氏刘、李、郝、孙,据传,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入。褚庄村原从孙家寨移出,建立村庄,名叫褚庄。

褚庄村姓氏族谱:

①《中华睢县褚氏家谱》:2008年修,褚广东主修,褚立功作序,现用字辈有:家、洪、范(今年写作“凡”)、彰、含、芳。“家”字辈是二十世孙。

②孙氏族:孙中楷,无族谱,从山西洪洞县移出。

③郝氏族:郝振杰,无族谱,已去世十多年。据传说郝振杰是跟随爷爷郝老槐,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从河北逃荒要饭,在褚庄村落户居住。

④《王氏家谱》:王氏族据说从山西清水县西关迁移。因家谱遗失。现用字辈:金、永、本、然。“金”字辈为十四世孙。

⑤《刘氏族谱》:1983年修,刘朝兴主修。刘树云、孙超然序。现用字辈:金、清、栋、焕。“金”字辈是二十世孙。

⑥《双凤李氏族谱》:2008年修,李体俊主修,李德先序。现用字辈:士、道、德、广、忠。“士”字辈是十九世孙。

王尧村

王尧,位于106国道以东1.5公里,距离太康县城10公里,北接无梁阁,东临子勤墓,南邻武庄,耕地面积约180亩,人口约180人,有姓氏张、杜、崔、许四大姓。其中,姓氏崔、张、杜三大姓,据传,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入。

村名由来: 原名王窑。据传说,此地有两窑,每每烧窑,窑内烟雾袅袅,气脉通到山西省。本地女子皆出病态,疯疯癫癫到山西,道出本地女子为何出现病态的玄机出在两窑。于是把两窑平掉毁之。从此,本地女子也不出现疯癫病态,平安无事了。于是,后来把王窑改为王尧,一直沿用至今。

王尧村名胜古迹:古窑遗址。

王尧村姓氏族谱

①张姓:《六姓宗族谱》据说张氏族从睢县常沿迁移过来。2014年修,武云现主修,武焕章、武成德作序。现用字辈:文、锦、明、澄。“文” 字辈为二十一世孙。

②许姓:许氏家族,从王集乡新户营材迁移,字辈见新户营材许氏家谱。

③崔姓:《崔氏家谱》因无法找到,何年某某主修,某某作序,不能记录。现用字辈:玉、峥、运。

④杜姓:《杜氏家谱》:据传说,杜氏族从山东济宁迁移过来。2005年修,杜广福主修,杜广贤序。现用字辈:续、选、祥、开。“续”字辈为十六世孙。

褚凡坡、王均生搜集资料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鹿邑王亚磊 2020-2-5 01:37
您好,我是河南鹿邑县王氏后人,听老辈人说先祖是太康县人,只因族人年岁已高,记忆模糊,不能寻祖,认祖归宗。现存字辈: 朝 文君子红   如有同宗同族人可联系15139470366 携众族人认祖归宗,凭吊先祖,以壮我王氏家族兴旺,日升月恒!!!

查看全部评论(1)

关注【太康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我们,每天有惊喜,抖音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关注,你还在等什么?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