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记忆】太康文庙“庙”“学”合一(第14期)

2017-12-28 18:57| 发布者:小崔| 查看:5500| 评论:0|原作者:POS

摘要:太康文庙“庙”“学”合一岁月静好太康文 太康文庙位于河南省太康县城关回族镇黉学街北侧,俗称 学宫,原为府学。始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明末毁于兵火。清顺治五年(1648年)重建,康熙六年(1667年),民国 ...
太康文庙“庙”“学”合一岁月静好太康文图片1.png
太康文庙位于河南省太康县城关回族镇黉学街北侧,俗称 学宫,原为府学。始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明末毁于兵火。清顺治五年(1648年)重建,康熙六年(1667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两次重修,新中国建立后的1952年也曾维修。占地2870平方米。太康黉学在文化和建筑上具有很高的价值,2005年7月,由太康县文化局逐级报批,太康县委、县政府出资100万元给予修缮,使六百年文庙恢复原貌,再现古建筑辉煌气势,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年久失修,又屡遭兵火损坏,太康文庙许多部位已经丧失原貌,现在仅剩下拜殿和大成殿,也仅是清代重修的建筑。
图片2.png

拜殿,面阔5间,进梁3间,单檐歇山顶, 覆灰色筒瓦,脊饰较完整;檐下四周置五彩重昂斗拱,用材较小,制作十分精巧;普柏枋、栏额、斗拱均有彩绘,山面有木制山花板。

大成殿筑于1米高月台之上,月台前是青石台阶,台阶正中嵌放一块祥龙卧云阶石。殿面宽7 间(22.65米),进梁5间(14米),高10.5米,单檐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脊饰完整。正脊为琉璃烧制的二龙戏珠、人物、宝瓶、彩珠等;垂脊、戗脊置琉璃狮和狗等小兽,大殿檐下四周施五彩重昂斗拱,普柏枋、栏额上有龙凤和花卉镂空雕饰。前屋坡为两断式,加大了深度和空间,为省内古建筑中所罕见。四翼角挑角高且大,具南方风格, 为中原地区少有。

图片3.png
图片4.png
一文庙,即孔庙,它是专为奉祀我国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而立的圣庙,因唐玄宗曾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所以便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代以后则称为文庙。 就全国而言,最早的孔庙建于公元前478年,即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即令将其“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这就是原初的孔庙,距今已有2479年。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成为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文庙在历史上的地位也随之日益突出,建筑规模也与日俱增。到明清时期,文庙的建立几乎遍及全国各府、州、县,特别是清代,修建文庙和祭祀孔子的活动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可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文庙作为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作为讲述儒家文化具体而又极具代表性的视角,里面的泮池、棂星门、戟门、拜殿、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无不体现着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其历史文化价值在于它们是孔子思想文化的象征和寄托
太康文庙原有泮池、棂星门 、戟门、拜殿、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从南到北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棂星门内有“崇德”、“育才”牌坊两座,大成殿两侧各有廊房15间,整个建筑布局紧凑,结构严谨,因年久失修,又屡遭兵火,建筑物多已废弃,现仅存拜殿和大成殿,均系清代重建。
1905年9月2日,清光绪帝“立停科举”,历经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在文庙中求学的秀才,扔下四书五经,走出文庙,开始接受西方事物。于是,作为地方官学的太康文庙,最初被改成小学,新中国成立之后改为县党校,“文化大革命”后期改成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再改为县文化馆,1974年太康县道情剧团入驻。其间发生的一切都与历史的变迁息息相关,也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儒学的变迁。


最新评论

关注【太康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我们,每天有惊喜,抖音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关注,你还在等什么?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