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太康】朱口镇朱口西行政村(朱口西头、南头、杨老庄、张庄),村名由来、姓氏族谱

2017-12-14 12:07| 发布者:太康网编辑| 查看:2945| 评论:2|原作者:太康网编辑

摘要:朱口西行政村位于镇境中西部,朱口大街西段,S326省道太柘公路横穿村中,交通十分便利,镇政府和镇直企事业单位都设在该村辖区内。辖朱口西头、南头、杨老庄和张庄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827亩,土质淤碱参差,主产小 ...

大美太康

朱口

朱口西行政村位于镇境中西部,朱口大街西段,S326省道太柘公路横穿村中,交通十分便利,镇政府和镇直企事业单位都设在该村辖区内。辖朱口西头、南头、杨老庄和张庄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827亩,土质淤碱参差,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副业有食品加工、运输、机电维修等。村委会驻村西太柘公路南侧200米处,总人口2810人,其中回民421人,有刘、高、丁、贾、包、樊、李、张、郑、郭、吴、秦、赵、徐、石、翁、周、薛、唐、海、韩、吕、马共23姓。该村地理位置特殊,多姓同住一村,是朱口的政治文化中心。花园新型社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商贸中心、大小超市等都居其境内,也是少说民族回民群众的常年驻地,屠宰牛羊、经营风味小吃,市场相当繁荣。回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在西街南头路西。

宋代,朱姓人在朱家口(今朱口)起集建村,大街分东街和西街,西街就是当今的朱口西村。民国年间,西村属朱口地方管辖,1950年属朱口九区领导,先成立了互助组,1953年建立了初级社,西街村民刘仿先、丁名钦为正副社长。1957年春,朱口东西街联合,成立了高级社,村支书李启昌、社长刘仿先、丁山玉,李思功任副支书、副社长。后不久,区干部吴焕月任高级社书记。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高级社化成东、西两个生产大队。西大队辖西头、南头、杨老庄、张庄、窦庄、郭庄、管路沿7个自然村,总耕地面积3290亩,人口3135人,刘仿先出任大队支书,张青山任大队长。1978年秋,西大队、窦庄一分为二,各自成立大队。1983年西大队改称西街行政村,截止到2016年,村党支部书记先后有刘仿先、邢晓海、刘世魁、唐立明、常启峰任职,村主任先后有张青山、唐本启、杨易钦、秦喜成任职。

朱口西村历届领导班子履职期间,都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带领村民改盐碱、兴水利,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高产典型不断涌现,1958年村党支部书记刘仿先代表小麦高产典型赴省参加了表先会。在后来各个时期的工作中,西村还多次受到县、乡的表彰。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党的惠民政策的落实,村民干劲倍增,兴建自来水喷灌工程、架电打井、引自来水进村入户、扩街活商、建成和谐花园社区、农副并举多种经营、招商引资开办大型超市,以及办学校、办幼儿园等,使得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产条件大大改变,进一步改善了村民生活。使全村呈现出政通人和、大局稳定、回汉两族人民团结和睦、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的大好景象。

朱口西村

朱口西村位于朱口集西头,太柘公路朱口段西侧,东至西街十字路口,西至高底河,南至杨老庄,北与窦庄、关路沿和北头村为邻,辖西一、西二、西三、西四等4个村民组,总耕地面积609亩,土质原属沙碱偏淤,经土壤改良,现已成为两和土地,地力肥、后劲足,宜种粮棉。总人口1124人,有刘、李、杨、张、郑、丁、高、秦、吴、赵、包、贾、樊共13姓,刘姓为本村大姓。

村名由来】 宋代,朱姓人家在运粮河上摆渡,得名朱家口。后异姓人居逐渐增多,成为朱口集,集西头称西村,集东头称东村。故以姓氏和居住位置而命村名为朱口西村。

姓氏族谱】 刘氏,《刘氏族谱》载:朱口西村刘氏多为党村刘姓,明初迁入朱口,已经有630年历史。另有多支刘姓人均人口不多,大都是明末清初由外地迁入朱口做生意落户。综刘氏大小分支,现有人口共410人。

李姓,共4支,43户,现有人口235人,都是明末清初,由朱口方圆的窦庄、关路沿、伯岗及禹州迁徙此地做生意而落户定居。杨姓85人,张姓75人,郑姓50人,赵姓60人都是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而落户。丁姓80人,吴姓35人,秦姓45人,高姓95人,包姓31人,贾姓13人,樊姓10人,都是清末民初年间迁居朱口西而落户的人家。

民间艺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朱口西村群众自发组成了民间艺术演出队,农历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六在朱口大街演出,节目有高跷、竹马、旱船、推小车、坐独杆轿、僵头背僵婆等节目,排练表演人员有秦际科、李广清、秦际魁等人,组织人有高超众、包慎言、刘中先。演出的乐器、服装道具是去周口购买,竹伞、旱船、小车、竹马等,都有本村能工巧匠杨效禹、秦际魁、李广金、刘化文等亲手扎制而成。演出地点多在朱口大街,群众自娱自乐,庆祝丰收,解放军过江南下,志愿军参军、民间演出队参加送行。西村演出队成立,每年年关至元宵节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随后,北头舞狮队、南头龙灯队和东头水漫金山水族队也相继成立,每年春节前后,一到晚上,四头锣鼓乱敲,灯火明亮,各有节目,热闹无比,演出队演着有劲,群众看着高兴万分。这样演出一直持续了七八年,1958年才偃旗息鼓。 1982年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群众囤里有了粮,手里有了钱,又恢复了竹马旱船队。西村春节前筹备,正月初一去周口买锣鼓和道具,当时年近八十的杨效堂自告奋勇和年轻人一同赴周口,挑选所用之物,群众恢复竹马旱船的劲头十分高涨。锣鼓一响,年轻人学着绑拐子踩高跷,纸扎艺人杨效禹、秦乃仓忙着扎竹马、糊竹伞,连天加夜,大干三天,正月初五正式演出,一下子热闹到正月十六日,久已消失的民间艺术,一经恢复,群众人山人海,争相观看。当年,太康县委宣传部表扬了朱口恢复竹马旱船的举动。随后朱口东、南头的玩艺也相继恢复,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群众自娱自乐又有了好去处。

戏剧】 朱口西村村民爱热闹,喜欢听戏、看戏。每当朱口集逢会,常有老会首贾万君、李仁友、包慎言、刘中先、唐本立等到外地联系剧团,来朱口演出。联系好剧团,帖戏报,召告大街上商户、小贩和朱口附近的群众,来朱口赶会看大戏。演出地址大都在翁家饭馆南大空场、韩家店院内和南头杨大场,舞台是用多辆太平车铺上木板搭成。戏一演出,男女老幼全出动,人山人海争相观看,台上台下人头攒动,唱声、喝彩声和生意人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后来,西街群众由听戏、看戏到演戏。大街上懂戏行的人组织起来,举办玩会班。演员不化妆,一梆一弦伴奏,清唱演出,逢年过节,街头演出也大受欢迎。当时赵学理、赵东海、王少贞、李狠等都是常在朱口大街唱“板凳头”的演员。赵学理唱板凳头还唱出了名堂,后来成了名导演、名作家,在商丘、周口是名人、大腕。1946年前后,唱玩会在朱口相当盛行。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你来我往,争夺政权,拉锯战不断,唱戏、写戏暂停。1948年在政府的倡导下,朱口大街群众的看戏、唱戏活动又得以恢复。1955年后销声匿迹,停止了活动。 1966年冬,朱口西大队成立了宣传队,主要宣传毛泽东思想和文化大革命,村里的文艺爱好者都踊跃参加。组织者是妇女大队长祝佩云、李秀荣。主要演员有郑清朗、邢晓民、丁云英、刘艳荣、唐永禄、唐本义等10余人,音乐伴奏由张连增、唐崇山、赵朗久等。演出形式多为相声、快板、三句半,也清唱豫剧、道情、二夹弦,内容大都是毛主席语录、样板戏、农业学大寨等。后来,也排演了《白毛女》、《南方姑娘》大戏,还自编自导自演了忆苦思甜戏曲《穷人恨》、《送子参军》等,太康县文工团知名导演曾来此作过指导。当时,演员报酬是记工分,大队出面召集人员,演出多在本村。群众多年没看过戏,一见演员化妆演出,人山人海,鼓掌喝彩不断。七十年代前后,是宣传队演出的黄金时段,不但在朱口附近的大队演出,还到过外地公社演出,每次演出都受到当地干群的欢迎。1970年到挖黑河工地慰问演出,符草楼干部群众一再挽留,演出活动持续半月有余,轰动了整个黑河工地,受到太康县革委会主要领导的好评,符草楼公社还赠送宣传队锦旗一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宣传队停办。

朱口南村

朱口南村位于太柘路南侧,东与朱口东村相连,南与杨老庄相依,西与王窑行政村接壤,北与朱口西村为邻,辖南一、南二、南三、南四、南5共5个村民组,总耕地面积783亩,土质为两合土偏淤,宜种粮棉。总人口1086人,其中回民421人,有刘、李、杨、张、郑、郭、徐、翁、赵、邓、唐、韩、海、吕、马共15姓,其中回民有6姓,在南村汉民杨氏、回民唐氏是大姓。

村名由来】 该村位于朱口集西十字路口南头,故以地理位置命村名为朱口南村。

姓氏族谱】 据张、郑、赵、杨族谱记载,其四姓族人都是明朝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朱口集来做生意而定居,张姓现有人口148人,郑姓60人,赵姓15人,杨姓149人。清末民初年间,又有李、郭、徐、刘、翁、邢6姓人家自外地州县迁居朱口南村做生意而落户,李姓现有71人,郭姓现有84人,徐姓43人,刘姓35人,翁姓61人,邢姓10人。6姓回民都是清代时期迁入朱口南头做生意而落户定居。唐姓由雷庄十字庙迁居而来,现有人口158人;韩姓由张方庄迁入,现有人口89人,李姓由马头集迁入,现有人口94人,吕姓由太康县城迁入,现有人口14人,海姓由安徽亳州前后海楼迁入,现有人口58人,马姓9人,由簸萁园迁入。全村共有回民421人,汉民665人,多年来回、汉两族人民同村而居,和睦相处,亲如手足,犹如一家。

风味小吃】 朱口南街村回民多,做生意的多,饮食业的名人、名吃居多。现就朱口尚存的几种风味小吃做一简介。 银环烧鸡。清真食品,已有百余年历史,得柘城南关刘纪烧鸡制作真传。其女银环秉承先父亲传和制作秘方,在朱口自创门面,方圆十里,享誉盛名。银环烧鸡选料考究,调配合理,制作精细。选用一年或多年龄活鸡,先宰杀后别鸡定型,整鸡蜂蜜拌匀,香油入锅油炸着色,待晾透色泛金黄,再投鸡入锅,精选佐料、食盐一并大火烧煮,而后文火 焖煮,待汤水入味,肉烂骨酥而成。成品鸡色泽油黄、香水欲滴、鲜香美味、肉烂离骨、咸淡可口、肥而不腻、满嘴留香,既可下酒食用,又可独上宴席,是宴请宾朋之美肴,馈赠亲朋之佳品,现有银环传人,长子吕长春和女儿花平执掌门面,打理烧鸡生意。其制作工艺熟能生巧,更上一层。 唐家油锅盔。清真食品,由先父唐良申传承,唐良申自创商铺,独家经营,在朱口大街享有盛名,已有上百年历史。油锅盔主料为上等小麦面粉、本地芝麻油。平底锅刷油炕饼,饼圆似锅盔,饼内撒少许调味作料和食盐,油盔内外淋油、刷油,满撒白芝麻,翻炕多遍而成。炕出的油饼白中泛黄、外焦里煊、香油满溢、百吃不厌,凡来朱口客商,入席用餐总不忘讨要唐家油盔下饭。食后都说:“唐家油锅盔,耐看好吃,后味无穷,方便卫生,老少皆宜”。唐家油锅盔现有唐良申小女儿唐俊花执掌门面,天天顾客盈门,其分店已在太康县城建成,生意越做越大,唐家油锅盔的名声也越叫越响。 马家糕点。清真食品,已有近百年历史,是马化玉集数十年制作经验,制法独创。生产的马家果子和月饼,色泽好、种类多,入口酥甜美味,不粘牙又利口,品位高。朱口群众都以用马家糕点馈赠亲友而倍感荣尚,天天食客不断,供不应求。 李德让牛肉。清真食品,精选2-3岁龄优质黄牛为原料,按穆斯林传统习俗由阿翁亲自吊宰,辅以多种名贵佐料,加陈年循环老汤等采用传统工艺与科学方法相结合腌制,经过清洗、蒸煮、修煎,整牛分割出锅,其色红味香、肉烂而不干,入口味道纯正,老少皆宜。现有李德让亲传次子李明生操持门面,不失德让牛肉老味,备受朱口人欢迎。 朱口的风味小吃还有唐三豆沫、雪山麻花、海家煎包、国军水饺、贾家糖糕,丁丁香瓜子和杨家甜醋等,都倍受朱口人欢迎。

特色建筑

清真寺

朱口集南街唐、李、海、韩、吕、马六姓回族同胞全部信仰伊斯兰教,宗教活动都在清真寺内进行。

原朱口清真寺肇建于清末,寺址在龙天寺之侧,三间大殿,坯砌瓦盖,比较简朴。

民国二年(1913年),由唐义宾倡导,在朱口集南街路西购买韩之敬地基九分六厘,易址重建。大殿座西朝东,约40平方米,配以阿翁住处、讲道室和洗礼水房。承建者是著名匠人李为荣。

光阴荏苒,风雨侵蚀,几经修葺,源寺虽肃穆端庄,但与时代不相匹配。 1988年东,时任几位社首积极倡导,阿翁唐运动、韩卫超主持,出台了扩建清真寺规划,矢志重建之。所需费用,主要来自社里积蓄,不足部分由穆斯林同胞自愿捐助。当年五间大殿、四间前楼如期竣工矣。

2010年社首鸿图自起,几经商榷,作出扩建清真寺决定,费用问题,仰仗信徒捐助。唐崇海、唐立志率先捐资,众位穆斯林同胞争先恐后,二十万元重修款半月内筹齐,请来高手,精心施工。穆斯林同胞们,志愿出义务工,不计报酬。

扩建后的清真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达200多平方米。松柏长青,花卉宜人,五间大殿,上下两层,雄伟壮观。大点两翼,矗立两座四层圆顶宣教塔。大殿正中,立有标杆,标杆上安装穆斯林标志——圆球和月牙。大殿门侧,镶嵌楹联,上联是:“进此殿求知尊拜”,下联为:“出寺门止恶扬善。”三间卷棚房宽敞明亮,外砌两根明柱,明柱上亦书写醒目对联,教诲信徒诵古兰、读圣经,以古兰为航标。大殿北侧新建上下两层楼房10间,上层供阿翁活动,下层供信徒沐浴,与浴室相配套,设有锅炉房、深水井和现代供水设备。大门口建有门楼和临街房,上下两层,共计八间,设讲经堂和议事房。整体建筑布局合理,清雅安静,落落大方,别具一格,既有民族风范,又具现代特色。

朱口穆斯林同胞历任社首情况如下:

首任:李仁友、唐良才、李学书、李学颜、海思清、唐良忠、韩治国、马化玉、李广法、唐兴贤、唐良铭、韩振重、刘兴旺、唐良魁、唐崇宾。

二任:李仁友、唐崇昌、唐崇宾、马化玉。

三任:唐本启、唐崇修、唐永祯、李义堂、唐崇宾。

四任:唐永祯、李义堂、唐本启、唐良敬、李德俊、韩治民、唐崇松、唐崇领。

五任:李义堂、唐永祯、唐本启、李明昌、唐崇太、唐崇领、唐本义、韩治民、唐本玉。

六任:唐本启、李义堂、唐永祯、唐本福、唐本清、李明昌、唐本玉、唐立志、韩道光。

2012年,根据周口市民族事务宗教局的指示,朱口回民穆斯林村成立了朱口宗教事务委员会,唐立明任主任,李年礼、韩四海、韩伟冯等九人任委员。

朱口清真寺先后聘请白立云、刘法聚、马向营、吴中宪、吴效顺、王培明、韩治珍、王廷勋、朱广法、韩效中、陈太康、姚永龙、马兆吉、白印堂、王国廉、唐运动、韩卫起等阿翁座位主持教仪。伊斯兰信徒们在阿翁指导下开展正常的“十字”、“两道”宗教活动,精诚团结,携手奋进,共建美好家园。

百岁老人】 杨梁氏,女,1908年生,2011年去世,享年103岁。一生以农为本,勤劳简朴,热爱劳动,团结乡邻,常年喜素少荤,教子有方。所生四子一女,个个学有所成。

杨老庄村

杨老庄村位于朱口镇政府东南0.6公里,省道S326太柘公路朱口段南侧300米处。东靠南村,北靠西村,南与大朱为邻,西与张庄接壤,总耕地面积165亩,土质原属沙碱,经土壤改良已成为两合土地,宜种粮棉和蔬菜。总人口248人,村民都姓杨。

村名由来】 杨老庄顾名思义是杨姓的老村庄,为杨氏的发祥地,村东杨氏宗祠和杨逵忠烈祠遗址尚存。明朝初建村,已有630年历史。故以姓氏宗族关系命村名为杨老庄。

姓氏族谱】 《杨氏族谱》载,明朝初年,杨氏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徙此地定居,与朱口南街、冯异岗是同族。自十七世起,其宗脉用字为:宗、本、易、元、可、传、万、世。新谱又择16字,为“志、家、有、方、依、顺、民、章、书、印、招、展、布、东、晓、祥”。现已传承至24世“世”字辈,该村杨氏共有人口348人。在朱口姓氏中杨氏为名门望族,在该村村东尚有杨氏宗族和十三世族人杨逵忠烈祠遗址依稀可见。

史迹传说

杨后门

相传,古葛岗大街正中向南,有条杨家胡同,胡同两旁的杨姓人都说自己是杨后门的人。提起杨后门,众人皆知,那么杨前门又所居何处呢?这里民间流传着一则故事。

明末,杨前门有个叫杨逵的人,年轻时苦读,中年得志。外服出任前,以养打鸡消磨时光。一日夜里,梦见虎扑鸡笼。圆梦者说“虎扑鸡笼主吉祥”。次日上午,杨逵正在街头斗鸡,一辆盆车停在街旁。盆客好奇,扯住拉车的儿子挤进人群观看。说来也怪,正在打斗的斗鸡,一见小孩便停止了角斗,俯首帖耳地静卧到了小孩身旁。杨逵一见忙问孩子姓名,盆客说叫陆虎。杨逵闻言,想起梦中之事喜出望外,表示愿收陆虎为螟蛉,盆客应允。自此,陆虎在杨家白日读书,夜晚习枪棒,长足而进。

光阴荏苒,转瞬即逝。清顺治元年,杨逵成了恩贡,出任山西大同通判,驻朔州。陆虎也成了羽林军将校。当时,龙泉关外地方甫定姜瓖背叛朝廷,并通牒杨逵,令杨率部受降。杨逵手下人大都主张迎合反清势力,杨逵不答应,结果被反叛者剁成肉渣。

不久,姜瓖与清分庭抗礼的消息很快传到朝廷,朝廷不经查访,误认杨逵也参与了背叛活动,遂命陆虎带领羽林军赴葛岗剿杀杨家前门。陆虎备受杨逵恩典,不忍下毒手,便暗派心腹快马通知杨府,要杨氏家族人丁千万勿说是杨前门的人,以免被屠戮。羽林军星夜兼程,抵达杨府时,杨府早成空宅一座。兵勇见人便问所居何处,被问者皆答是杨后门的人。兵丁不敢枉杀无辜,将杨前门一火焚烧了事。

事隔不久,姜瓖被清军打败,真相大白,杨逵成了清朝的忠臣,朝廷为杨逵铸一金头运到葛岗,赐葬赐祠,以志表彰。杨家怕金头被盗,安葬时同时抬出四口棺材,造了四座藏棺同一时辰下葬。 遗风至今,葛岗镇只有杨后门,没有杨前门。

张庄村

张庄村位于朱口镇西南0.5公里,太柘公路朱口段南侧300米处,东靠杨老庄,北依西村,西至西高底河东岸,南与南村接壤,村后紧依和谐花园新型社区,村东北角与朱口卫生院为邻。总耕地面积270亩,土质原属沙碱薄地,是朱口有名的老碱场,建国后土壤得到改良,现为两合土地,宜种粮棉,县良种棉繁育厂就设在该村西南。总人口352人,有张、薛二姓,张氏是本村大姓。

村名由来】该村原址是梁庄户,清道光年间张氏族人由马头境琉璃庙村迁入此地,在梁庄户遗址东兴宅建房落户,居民都是张姓,故以姓氏命名为张庄村,建村至今已有183年。

姓氏族谱】清道光年间,张姓迁居张庄,与马头境琉璃庙、朱口境老官张张氏是同族,现有人口343人。建国前,薛姓逃荒落户该村,与本村前马村薛姓是同族,现有人口9人。

讲述人:张福勤 杨宗先

撰稿人:贾林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直播中国 2017-12-16 02:58
讲述者涛涛不绝,口若悬:河表家乡;
撰稿人腕运龙蛇,妙笔生花绘蓝图!
一一大美朱口!

查看全部评论(2)

关注【太康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我们,每天有惊喜,抖音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关注,你还在等什么?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