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太康】朱口镇朱口东行政村(朱口东头、北头、后小庄),村名由来、姓氏族谱、民间 ...

2017-12-13 11:57| 发布者:太康网编辑| 查看:2927| 评论:1|原作者:太康网编辑

摘要:朱口东行政村位于朱口大街东段S326省道横贯村中,东高底河环东南半匝,辖朱口东头、北头和后小庄三个自然村。东邻大顾和王菜园,西与朱口西村毗邻,南与小朱庄隔河相望,北与关路沿、杜庄接壤,总耕地面积1522亩,土 ...

大美太康

朱口

朱口东行政村位于朱口大街东段S326省道横贯村中,东高底河环东南半匝,辖朱口东头、北头和后小庄三个自然村。东邻大顾和王菜园,西与朱口西村毗邻,南与小朱庄隔河相望,北与关路沿、杜庄接壤,总耕地面积1522亩,土质淤碱参差,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原公社机关和部分社直单位设在该村辖区内,村委会驻村北朱乔路西侧,总人口2970人,有李、丁、郑、许、霍、刘、田、蒋、石、朱、周、吴、贾、王、武、尉迟16姓,李、郑、丁、许是本村大户。朱口水厂、第二中学、大中型超市、幼儿园、小学校等设在境内。朱口老街中心地带,商铺林列,食品加工、机电维修、门窗制作、餐饮、饭馆等星罗棋布,是朱口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北宋建隆年间,朱姓人在葛岗建村起集,大街分东街、西街,十字街口以东就是当今的朱口东村。民国年间,隶属朱口地方,1950年属朱口九区领导,先有几家农户联合成立了朱口东第一个互助组。1954年春建立初级社,东街村民田兴旺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启昌、丁山玉任正副社长。1957年春,朱口东西街联合,成立了高级社,村支书李启昌,社长刘仿先,丁山玉、李思功任副支书、副社长。1958年10月成立朱口人民公社,高级社划成朱口东、西两个生产大队。东大队辖东头、北头、后小庄3个自然村,由李启昌任支书、丁山玉任大队长。1967年与王李菜园合为一体,仍称为朱口东大队,总耕地面积2997亩,人口2999人,郑明启出任大队支书,王敬堂任大队副支书兼大队长。时至1979年春,东大队和王李菜园分开,各自成立大队。1983年随着行政体制变革,东大队改称东街行政村,止于2016年,东村党支部书记先后有郑明启、石风民、丁义成、李营昌、李永化、李德山、李继来和郑磊任职,村主任先后有李启昌、石风民、许家富、许信永、许信坤和许启涛任职。

朱口东村领导班子虽屡经更迭,但在履职期间,都能尽职尽责,为兴村富民而努力工作,高产典型不断涌现。尤其是郑明启任职期间,多次代表麦棉高产典型赴地县参加表先会,高产小队也多次榜上有名。最近一个时期,新一届领导班子思路清、方向明,带领村民努力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农副并举,多种经营,招商引资,扩街活商,兴建大中型超市四个,学校幼儿园三处,架电打井,引自来水进村入户,兴建农田灌溉工程,确保农田旱能浇涝能排,使全村呈现出政通人和,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村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大好景象。

朱口东村

朱口东村位于朱口集东头,东至大顾,西至东街十字路口西侧,南至小朱庄,北与后小庄为邻,辖东一、东二、东三、东四、4个村民组,总耕地面积834亩,土质原属沙碱偏淤,后经土壤改良,现已成为两合土地,宜种粮棉。总人口1360人,有郑、丁、许、李、朱、石、田、吴、王、武、尉迟共11姓,郑姓是本村大姓。

村名由来】 北宋时期,朱华在古运粮河上摆渡,得名朱家口。后异姓居民逐渐增多,成为朱口集。集东头称东村,集西头称西村。故以姓氏和地理位置而命村名为朱口东村。

姓氏族谱】 李氏。分葛岗李、瘟神庙李。葛岗李,明万历年间来祖李可性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定居,与本村李善庄、安庙李姓是同族,现有人口178人。瘟神庙李,清光绪年间由朱口集北瘟神庙迁入,与关路沿、陈和二李之李姓同族,现有65人。

丁氏。明朝万历年间,来祖丁振刚由永城入朱口落户定居,与丁口、东丁庄、南丁庄、马庄、后小丁庄等村之丁姓同族,现有人口189人。

郑氏。号称太康郑,世居太康,老门老户,朱口郑姓都是同族,发祥地在朱口东街,始祖郑陶孙,明朝名臣,地方志有传。现有人口305人。

许氏。原居淮阳,其祖在明末因躲避李自成义军,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从淮阳迁到朱口境西郭庄,后又复迁到朱口镇东街落户定居,现有人口258人。

田氏,田氏分二支。一支是明代由安徽阜阳迁入马头镇台寨村定居,后又复迁到朱口东街,现有人口53人。另一支是清末由北京南涿州房山县周口里迁入此处落户,现有人口31人。

石氏。清末年间,石氏族人由河北迁入朱口集,世开皮革铺,后与巩李石氏攀成族家,现有人口96人。

朱姓55人,吴姓40人,武姓20人,王姓25人,都是清末民初年间迁入朱口东来做生意而落户的人家。

尉迟6户,来祖尉迟效忠自称是山西洪洞县人,在朱口集开荤馆落籍,现有人口45人,迁入时间失考。

丁仁广,清末监生。清咸丰八年(1859年)捐资四百串,砖三万块,督修朱口寨,并出资,扒瓦房修建朱口寨东门外砖桥。光绪三年(1877年),百姓大饥,野有饿殍,丁仁广将积谷三百石开仓赈饥,盎空缶尽,又从亳州籴米三百石继续放赈,凡有求者,每人八合。丁仁广恩泽一方,上峰给他送匾一方,题词曰:“慕义克勤”。旧《太康志》有传。

特色建筑-朱口寨及寨内古建筑简述

朱口集最大的建筑是朱口寨,寨之功能是防御捻军。咸丰五年破土兴工,咸丰八年幸庆告竣。寨高三丈,隍深八尺。东西较长,南北稍窄,周长仅比太康城墙少13个垛口。东墙、北墙“里生外熟”,南墙、西墙用土堆成。砖墙宽六尺,土墙宽一丈五尺。四门四座箭楼,寨墙之上八座炮台,炮台之上铁炮扬威!东门、西门相望,北门偏东,南门偏西。寨门用铁皮镶裹,寨门外之寨隍上设有木质吊桥。寨内有18眼水井,其中马庙井水纯正甘甜。寨主丁仁广、副寨主李贯一、杨清峰。丁仁广上司赐匾“慕义克勤”,李、杨二君,名重一方。

建国之前,朱口集之特色建筑全部建在朱口寨内。东门里有火神庙,西门里有天爷庙,南门里有龙天寺,北门里有人祖庙。清真寺坐落在南街西侧,老母殿坐落在寨之乾方,关帝庙雄踞于砖墙之隅,马王庙建筑在北壑口之旁,李家祠毗邻丁家祠,山陕会馆紧靠人祖庙,大王庙气势恢宏,十帝阎君庙阴森恐怖,奎星阁耸立于东南寨墙之上,花戏楼与天爷庙恰恰对门,所有庙宇古香古色,对抑恶扬善、裨益集会起了重要作用。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民国十一年(1922年),匪枭出身的朱口保安队长李保庆,借口防匪,拆怀朱口寨四门,在朱口集东西鱼脊顶内侧兴建东西栅栏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驻朱口伪军为防抗日武装袭击,扒下寨墙之砖和扒掉外村寺庙,在朱口寨东北隅修筑寨中之寨。剩下之土墙,经雨水侵袭而坍塌,寨墙毁矣。民国十一年(1922年)冯玉祥入豫,提倡利用庙产办学堂,于是,朱口集之人祖庙、山陕会馆等庙宇馆舍之财产成了建设学校建材,寺庙遭劫焉。建国后,除清真寺仍然保存完好外,其它庙宇全部荡然无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民间集资在古建筑遗址上盖了些小屋,聊供迷信者烧香而已。

朱口北村

朱口北村位于太柘路北侧,东与后小丁庄相连,南与朱口东村相依,西与朱口西村接壤,北与关路沿为邻,辖北一、北二、北三共3个村民组,总耕地面积549亩,土质沙碱淤相间,主产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总人口1310人,有李、刘、丁、贾、周、霍、蒋共7姓,李氏是本村大姓。

村名由来】 该村位于朱口集东十字街和西十字街路口北侧,故以地理位置命村名为朱口北村。

姓氏族谱】 李氏,朱口北街李姓有三支。第一支李氏是葛岗李,是本村大姓,现有184户,人口926人。《李氏族谱》载:明万历年间,其李氏始祖李可性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朱口定居,该村是方圆葛岗李姓的发祥地,与本镇安庙、李善庄李姓是同一宗族,宗脉用字相同。另一支李氏是瘟神庙李,清光绪三年(1875年)由朱口集北瘟神庙迁入该村落户定居,与本镇关路沿、陈和二李之李姓是同一宗族,其宗脉用字相同,现有18人。还有一支是前庙李,与后庙、于园之李氏宗脉用字相同,清朝年间,李氏族人由前庙迁入该村做打铁生意而落户定居,现有人口7人。

霍氏,现有26户,人口120人。《霍氏族谱》载,霍氏族人为山西沁水曲堤人,明代时期迁入杞县,后又由杞县迁入太康落户,与本镇霍洼、西刘庄之霍氏同族。

刘氏,现有19户,85人。明万历年间,刘氏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太康东党村定居,后又复迁入该村定居,属党村刘,发祥地在党村,宗脉用字与本镇西村、刘庄、刘堂等村相同。

丁氏,现有25人,发祥地在后小丁庄,详情前文有述。

贾氏,明朝年间,贾氏族人由柘城胡庙迁入朱口街落户。清末年间由朱口西街迁入北街居住,现有16户、68人,与柘城申桥、马头镇贾庄,本镇西街贾姓同根同族,其宗脉用字相同。

蒋氏,清末年间由安徽寿州蒋家营迁入朱口定居,已历九世,现有4户、人口25人。

周氏,民国初年,周氏族人由本镇周寨村迁入朱口做生意而落户定居,现有人口40人,其它详见周寨有述。

李玉藻,姓李名棻字香木,号玉藻,清末朱口有名绅士。李玉藻因一批货物失而复得,曾把朱口至汴梁(一说朱口至石磙山)道路两旁茶摊、茶馆包揽下来,免费向过往客人供应茶水三个月,因而名声更加远扬。后来,人们根据李玉藻操行编了一个歇后语:“李玉藻的光棍——打得远”,有时也说成“要想光棍打得好,应学朱口李玉藻”。

后小庄

后小庄,又名后小丁庄。位于太柘公路北侧,朱口集大街偏东北角处,是朱口寨老寨海子以里的唯一的一个独立村庄。东靠王菜园,北依何庄,村南与村西和东头村紧紧相连。总耕地面积139亩,土质是两合土,宜种粮棉。总人口300人,有丁、许两姓,许氏是本村大姓。

村名由来】 该村原名为后小丁庄,因村中原居民皆为丁姓,村址又居朱口东头大街后面,故以姓氏和村庄范围大小而命村名为后小丁庄。后又有许姓人从街里迁居该村,俗称后小庄村。

姓氏族谱】 《丁氏族谱》载,明朝万历年间,丁氏始祖丁振岗由永城迁入后小丁庄落户定居,后小丁庄是朱口丁氏的发祥地,与东丁庄、南丁庄、马厂和朱口东西街丁氏是同一宗族,其宗脉用字皆相同,现有人口138人。

许氏,原居淮阳。据族谱载,明末年间,其祖因躲避李自成义军由淮阳迁到朱口境西郭庄定居,后又复迁朱口东街落户。清朝末年,东街有许姓住户,从街里迁入该村定居,现有人口162人。

丁崇相,活动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清同治二年,正月至五月,捻军出入太境频繁。七月,捻军首领张总愚率众万余,由鹿邑入太邑,邑令祝垲与监生尹际龙一起,率乡勇在朱口与捻军交手,尹氏败北,躲入永安寨。为镇压捻军,毛昶熙大帅到达豫东,与捻军一交手,又夹着尾巴遁逃。毛昶熙剿捻不力,清廷派王爷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到达朱口集。僧格林沁向百姓索要粮草,百姓大都藏匿起来。僧格林沁扬言要抓百姓治罪。朱口集平民丁崇相为保朱口百姓性命及财产安全,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出面与僧格林沁周旋,讹称财主家粮草是给旗兵准备的给养,人祖庙与庙宇是为旗军准备的营房,意外地受到僧格林沁的称赞。僧格林沁授丁崇相五品军功,赐黄马褂一件,赠海螺一枚(朱口现存有实物),朱口百姓免受惊扰之虞。同治十四年(1875年)五月十八日,捻军首领赖文光、张宗禹部驻足朱口集,丁崇相出面迎接,不日,赖文光、张宗禹发兵曹州高楼寨,杀死了飞扬跋扈的僧格林沁。丁崇相在朱口集上讲话,庆祝捻军胜利。

撰稿人:贾琳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关注【太康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我们,每天有惊喜,抖音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关注,你还在等什么?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