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最美乡村】板桥镇杜店行政村(和家、韩家、杜店、李楼、罗庄、万元),村名由来

2017-11-7 12:23| 发布者:小崔| 查看:2069| 评论:0|原作者:小崔

摘要:杜店行政村位于板桥镇东北6公里处,南邻逊母口、东与清集、北与常营镇辖区接壤,属四乡交界处,地理位置较偏僻,宋朝古官道北至东南古兰河均在本辖区。本村总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00余亩,总人口为2627人,辖 ...

杜店行政村位于板桥镇东北6公里处,南邻逊母口、东与清集、北与常营镇辖区接壤,属四乡交界处,地理位置较偏僻,宋朝古官道北至东南古兰河均在本辖区。

本村总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00余亩,总人口为2627人,辖和家、韩家、杜店、李楼、罗庄、万元6个自然村,有和、高、贾、韩、赵、万、李、王、焦等9姓。六村呈凤凰双展翅型排列。东西南北五千米的水泥大道贯穿全村,交通便利,经济状况农业盛产小麦、玉米、棉花、高粱、大豆等,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收入可观,近年来,政府的惠民政策给本村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并逐步向小康迈进。

杜店村

杜店村地处凤凰脊背上,南邻李楼村,北接韩家,东至张杜村,西至王公府接壤。古茶菴坑东南隅。古官道旁,现有人口480人,土地680亩,均为汉族。有赵、万、胡、马四姓,历史上村民以农耕为主,喜庆鞭炮业,打绳业闻名周边百里乡村,村民勤劳、善良、文明礼貌,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村内楼房各具一格,大汽车、小轿车户户俱全,水泥路贯穿大街农户,大学生、研究生、硕士生,遍及省内外。

村名由来】大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东邻张杜村有一杜姓人家在此(古官道中间)开店,赵氏先祖在店内当“小二”伙计,后来杜家店遭官府剿封,赵氏继承店业,先祖在此繁衍生息,周边村民便习惯称村名为“杜店”。

姓氏族谱】据赵氏家谱记载:赵氏家族从明朝初年(1370年),因避灾难兵变从山西洪洞县迁至中原太康县西15公里的大庙村,赵氏第16世祖从大庙于1624年间迁至本村,杜店村名一直沿袭至今。

和家村

和家村处在“凤尾”,南邻韩家村,北接万家寨,东至焦庄,西接邓家村,一条西北至东南的古兰河(90度弯)环绕着本村,现有人口430人,土地520亩。历史上,村民以农业为主,部分有经商者,军人、工人、高官、功名学士者,举不胜举,具有3000年文明史,先祖们勤劳节俭,人杰地灵,诚信无私,物华天室,近年来,人们外出务工,经济收入可观,村里楼房林立大部分农户有小轿车、摩托车、电车,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年轻有为的大学生、研究生层出不穷,古今和氏家族和谐生辉,处事待人以和为贵,和家万事兴。

村名由来】和家村古时称“五子和”。据史料记载:夏朝王“启”巡游天下,来至现在和家村西北近邻五子王村,发现是块风水宝地,隧带“太康”等五皇子来此隐居,聘师读书,后三世皇帝太康迁都阳夏,赐周边村均为“五子”,“ 五子和村”由此得名。

姓氏族谱】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载:和姓源于唐尧时代重黎的后人,和姓的羲和,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夏朝王“太康”迁都阳夏后,羲和的后代和仲、和叔在朝为官,后太康失位,和仲、和叔告老隐居五子和村,后代隐居迁僻山西乐平县定居。 明朝初年(1368年),为僻兵变,和氏家族和羲携眷从山西省乐平县迁至五子和村定居。和氏始祖和義明代在五子和村繁衍生息500余年至今,和氏族谱自明朝嘉靖二十五年至1546年,2006年先后十次纂修。“五子和”村名自古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周边村民习惯改称为“和家”村。 和家村现有人口400余人,除贾、高两家外,全村人均为和姓。 和氏现有存世家谱数卷(清、来、然堂、明赢、林熏、战、镜、法、材、照),序言十多篇,家训、字辈等有古代价值的谱文,它集中反映了太康和氏家族繁衍生息,迁徒、传承的文明状况,族谱是一部在全省境内少得而较为完整的区域性珍宝。 村西南隅先祖墓十五座,碑刻碑文现存6筒。

韩家村

韩家村位于凤凰脊背,南邻杜店村,北接和家,东至焦庄,西接邓家村,古兰河南岸,全村现有人口578人,土地800余亩,历史上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部分经商企业举不胜举,农业上主要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经济收入年平均1.5万元,村民生活水平已接近小康。村内楼房林立,环境优美,大部分村民家电动车、摩托车、小轿车俱全,韩姓家族兴旺发达,人杰地灵,大学研究生、硕士生众多。

村名由来】据韩氏族谱载,大明朝万历3年间(1575)先祖从今太康县城西4公里独塘老家韩桥村迁至“五子”乡,因全村人均为韩氏家族,周边村民习惯称韩家。

姓氏族谱】大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韩氏一始祖从山西省洪洞县因避灾荒迁至太康县西4公里的韩桥村,韩氏后代6世祖从韩桥村迁至今韩家。韩家村除张、肖二姓外,均为韩姓,族谱字辈:清、树、然、锦、堂。

李楼村

李楼村位于“凤凰”之首,“凰冠”之巅,古官道旁,南邻逊母口镇界,程楼村东邻清集乡界的张杜村,西接水车陈,北至杜店村接壤,人口540人,均为汉族,有李、杨、吴三姓,农业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土地肥沃,村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多数农户洋楼别墅,电器齐全、小轿车、电动车多样,各显风光。解放战争中,参军十多人,军烈属数十家,军民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重视教育发展经济,在省内外就读的大学生,研究生十多人,农民企业家,改革开放给村里带来了“小康”路。

村名由来】据考证,大名朝永乐年间(1403—1424),李氏先祖七世祖兄弟二人因兵变灾荒,从今安徽省阜阳逃迁至此,在当时的官道旁做小生意,后建村。因先祖后代人均为李姓,故村名叫李楼。现在全村540人,土地930亩。

姓氏族谱】因迁逃至本村的李氏先祖及后代人历经灾难,又因历史变革,近百年来没有与老家人来往,中断了亲情,字辈混乱,家谱失续,与周边李姓也沾连不上,自我字辈:新、明、伦、世。

万元村

万元村位于凤凰右翼、古茶菴坑旁,自西北至东南官道西侧,东邻杜店村、西邻沈家村,南接苗庄,北至邓家村,现有人口220人,均为汉族,全村均为万姓,土地300亩,村民主要为农耕勤劳、善良、文明与世,万元村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解放战争中参军参战村民12人,军烈属多家,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现有大专生、大学生10多人,正科、副科级干部3人。

村名由来】大明朝正德年间(1506—1512),万氏先祖四世从今太康县西清集镇南4公里的老家万庄村迁至于此,因地处当时的古官道旁,万氏先祖在一坑边搭菴卖茶为生(至今仍存在),后务农建房繁衍生息,逐渐成村落户,周边村民习惯称万元村,万氏谱序、字辈、家训、家辈、碑文。

姓氏族谱】万姓家族与老家万庄,多年来从未间断过联系,家谱续修从不间断,序言万氏族史清楚,家训、字辈不乱,谱文世事承前启后,墓碑文清晰,字辈:德、常、新、进、学、方、启、松、相、连。

罗庄村

罗庄村位于凤凰左翼,东邻张杜村,西接杜家店,南接程楼,北至焦庄村,现有人口362人,土地580亩,全村有李、王、焦三姓,均为汉族,村民历代以农耕为生,勤劳、善良、文明与世,罗庄村历史悠久,抗日与解放战争中参军参战者多人,“三大战役中立功受奖者数十人”。改革开放给罗庄带来了生机,重视文化教育,发展经济,使村里发生巨大变化,村民吃不愁、穿不愁,家家住着小洋楼,大小轿车,各种电器齐全,过去的贫穷窝,变成了如今的“小康村”。

村名由来】 据考证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有罗氏、祝氏二家族在此繁衍生息,村名为罗庄,后来罗、祝二姓姓逐渐败落,绝大部分迁往别处生息,其间从安微省阜阳迁至本村的李姓家族,还有从近邻王公府迁来的王姓,从扶沟县韭园迁来的焦姓分别来此落户,村名仍叫罗庄(古天官墓发掘出多座)。

姓氏族谱】李姓为旺族,人口发展较快,约占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王、焦二姓占百分之四十,从安慰阜阳迁来的李姓后代近百年与老家中断联系,更谈不上修谱续志,本村李姓自修谱文,字辈为:林、远、崇、山、慎、建等,与周边李姓家族也无据可连,故此。

主编:和明亮
撰文:和义堂

最新评论

关注【太康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我们,每天有惊喜,抖音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关注,你还在等什么?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