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最美乡村】板桥镇板桥行政村(板桥村、庞桥村),村名由来、姓氏族谱、民间传说

2017-11-7 12:18| 发布者:小崔| 查看:2069| 评论:0|原作者:小崔

摘要:板桥行政村,北邻镇政府,南至河沿刘500米、东靠谷羊寺600米、西与菜园行政村相邻200米。辖两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总面积3144亩,耕地面积2044亩,总人口1462人,王、庞、张、李、骆、邓共6姓,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 ...

板桥行政村,北邻镇政府,南至河沿刘500米、东靠谷羊寺600米、西与菜园行政村相邻200米。辖两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总面积3144亩,耕地面积2044亩,总人口1462人,王、庞、张、李、骆、邓共6姓,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经济作物种植西瓜和辣椒。

板桥东村教会
图片6.png
板桥西村庙殿
板桥村大型养猪场
板桥村
村名由来

在清朝顺治年间,由王氏先祖,王鸿道携子(继兴)带三个孙子(用第、用治、永长)。从常营镇西2.5公里老官王村钱转到清水河东岸建村定居,由于社会的发展与生活的需要,他们在村西清水河上建一座民侨,桥长10米、桥宽4米,桥面由青石板铺成,桥墩有红石礅并列而立,非常坚固美观,顾名思义石板桥,王板桥。板桥村的村名由此而来。 1937年,蒋介石扒黄河,黄水泛滥,难民流离失所,他乡逃生,清水河、石桥沉睡地下,新中国成立后,由村民王永恩、王永连、王永亮领导全村人,先后建立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后来都加入了人民公社,村民的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与提高,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于科学种田与外出打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1946年开始搭帐篷办学,后来逐步建成板桥小学,板桥宪中,发展到今天能容纳几千人的镇重点中学。1982年板桥行政村有集资,在板桥村东头办起了板桥镇重点小学,不但能接纳本村的孩子上学,还能接纳附近几个村子的孩子入学学习。

板桥村北邻镇政府,扶沟至太太康公路与省道“213”穿街而过,板桥村总人口821人,126户,分3个村民组,本村有王、张、李、邓4姓组成,其中王姓787人,李姓住娘家人口12人,张、邓2姓是下放市民。其中张姓12口人,邓姓10口人,张、邓2家响应上级号召与1968年从太康县城来板桥村俺家落户。


姓氏族谱

在清朝顺治年间,由王氏先祖,王氏字辈圣、鸿、继、用、应、长、生、立、居、强、一、德、清、永、振、云、志、保、仁。

王氏续修族谱五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险者,百代之过客人生若梦一世几何,我王氏之过于兹土也由明初迄今业已六百余载,世愈久而衍愈繁使无谱,以联之则,宗族之内亲疏不明尊卑,不分将何以同安乐共患难,我王氏分为五大支其支派繁衍,於上次戎午之续,亲已详战列书於谱惟缺,恩祖三世孙、聖、明二支之后,散居板桥王公府王门王堂二郎庙焦庄。

庞桥村
村名由来

宋代庞氏林成、喜成弟兄二人在清水河东流南下急拐弯处这块风水宝地建村生息,村东紧靠清水河河沿,建一座青石桥,故名庞桥。

民国二十六年(1938),蒋介石扒黄河发大水,难民流离失所,他乡求生,清水河、青石桥沉睡地下。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大跃进青石桥人工出土:三孔大桥长12米,宽4米,桥腿三层石墩排列并立,全一色清石条板组成,桥面光滑明亮,双层青石板块块用长方形铁扣,环环精密相扣,南北栏杆高一米,雕刻四条青龙戏水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桥上青石出土后,全部烧成石灰,但桥坑尚在,清水河没了,青石桥没有了。庞桥庞氏源远流长,在中国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小小的东桥坑是伟大的见证。

庞桥村位于板桥镇政府南500米,“213”省道穿村而过,宋代庞林成、庞喜成弟兄建村。731口人,总面积1154亩,耕地面积1044亩,庞姓600人是大姓,张姓100人,清朝咸丰年间(1856年)从杨村岗迁入。王姓6人,清末(1910年)逃荒在此落户。李姓16人,1949年入赘。骆姓10人,民国初期入赘。


姓氏族谱

庞氏从“庞城”分茅蔓延天下,天下无二庞,庞氏天下一家亲。“义诚堂”是庞氏家族的堂号。

宋朝仁宗年间,庞氏先祖庞珏携子、三孙,从山西洪洞县迁居太康城北18里庞楼生息,长门韬祖定居庞楼,二门丕祖迁居扶沟城南庞庄、林成、喜成、弟兄系二支,二门迁居庞桥(有文考证)三门扩祖居于睢县境内,元、明两朝战乱四起,为保性命,家谱投入庞楼花院井内(有碑文记载)。风风雨雨几百年庞氏兄弟不成往来。

民国二十二年,代理热河阜新县,县长庞福庆(二十六 世孙)召集各方代表创修族谱,按五行相生,命名字式:

二十三世:钧 清 桂 灿 在

二十八世:鉴 治 乐 然 升

三十三世:锦 海 楚 荧 垣

三十八世:镒 洲 堂 燕 增

1986年在庞楼续修族谱,按五行相生,又裁准20个字。

为庞氏家族兴旺流长,有规可依,有章可导,奠定了新的根基。

民间传说

庞桥村建于河湾风水宝地,男孝女贤,治家有方,方圆几百里有名的首富。“建造响场”5亩地挖个大坑,深4尺,木工、泥工合理设计,坑内放入大缸360个,每一条缸内吊一个铜铃,缸上平放木板,六盘墩同时碾场,骡马头戴响铃叮当响,马蹄在悬空,板上咚咚响,地下缸内铜铃嗡声响,碾场速度一快一慢,响声一高一低,如同演奏交响曲,可听数里之外,悦耳动听。由此庞桥响场庞家名扬豫东。

在宋代,庞桥村,72眼井(黄水前旧井有十眼)村中有上“马石”,“仓房院”,村外有跑“马路”,“饮马坑”,因黄河泛滥全长长埋地下。家族传,每次去饮马回来,要多上几匹。

家家大门口放有“水火棍”,生意人进村不准叫卖,怕惊吓着小孩,如不听受重责,这些并没有家谱史料考证。元朝蒙古人执政,到处乱杀汉人。庞氏家族也灾数难逃,慌乱中史料全部流失,这全是家族代代相传。

在百里之外常听议论“响场庞家”的美谈。



最新评论

关注【太康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我们,每天有惊喜,抖音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关注,你还在等什么?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