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最美乡村】张集镇王庄寨行政村(王庄寨、郭楼),村名由来、姓氏族谱、民间传说

2017-11-7 10:48| 发布者:小崔| 查看:1076| 评论:0|原作者:小崔

摘要:王庄寨行政村在太康县城的东南方十五公里处,在张集镇的西北方四公里处,东邻北张楼,北邻马厂镇的常楼村,西邻宋庄,南邻赵堂。全行政村有可耕地2278亩,村庄占地400余亩,总人口为1800人,其中男904人,女896人。 ...

王庄寨行政村在太康县城的东南方十五公里处,在张集镇的西北方四公里处,东邻北张楼,北邻马厂镇的常楼村,西邻宋庄,南邻赵堂。全行政村有可耕地2278亩,村庄占地400余亩,总人口为1800人,其中男904人,女896人。

王庄寨行政村下辖王庄寨郭楼两个自然村。

王庄寨行政村建立于一九七五年,原属于葛楼大队。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九一年,朱焕运任村党支部书记,朱焕远任党支部副书记,郭良才任村会计。一九九二年至二OO一年,朱焕钦任村党支部书记,郭玉凯任村主任,郭良才任村文书。二OO二年至二O一六年郭玉凯任村党支部书记,郭远勋任村主任,张兆旺任村文书。

几届村领导带领村民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桥修路,先打机井60多眼,挖沟河1600多米,修桥35座,修路8000多米,包括水泥路、砖路和砂石路,村里办了图书室,有图书5000余册,分为十几个类别,分架摆放。

王庄寨自然村

王庄寨自然村在张集镇的西北方4公里处,在王庄寨行政村村室的西面,仅一路之隔。东邻郭楼村,北邻马厂镇的常楼村,西邻宋庄和田店村,南邻赵堂村,全村有1200口人,其中男650口人,女595人,该村有大型农机具共18部,玉米收割机三部,小麦收割机6部,旋耕机9部,家用小汽车60余辆。

村名由来

王庄寨原名八方六和寨,后称朱王庄寨,今叫王庄寨。原先建寨考虑周密,寨分八方,东西两门,各门都修有炮楼,内有土制大炮,叫富朗机,共有四门,寨八角各有机枪一挺,共八挺。匪兵来攻打抢掠,结果连寨也未能接近,却遭到了严重打击,仓皇逃窜。寨的八角设计,使寨内向外看无死角,所来匪兵,无论从哪个方向来,都能看得清楚,都能打击到,因此那时在寨内比较安全,乱世时,附近的村民有亲沾故的都来此避难。寨用砖和土建成,下面用砖建,上面用土筑,寨墙下宽四丈之多,上部窄丈余,高有三丈多,修寨筑墙用墙之多,就在寨的周围挖土,挖成了寨海子,宽有四丈,深近二丈,当时寨海子里养了鱼,热天,人们可洗澡去暑,也使寨内更安全了,可谓一举多益。寨内住的村民大多姓朱和姓王,叫朱王庄寨,人们听起来认为不雅,后就叫王庄寨。


姓氏族谱

王庄寨自然村住有张、朱、王、常、印、郭六姓村民。

张氏:300余人,明朝初期先祖从山西洪桐县迁入太康县芝麻洼街上,因战乱又迁入马厂镇河沿张,今已无存,原在马厂镇大师庄东方一华里处,后又迁至张集、王庄寨落户。

朱 氏:396人,始祖光虞由山西省洪桐县奉命迁徙至河南省太康县东四十五里朱口镇南大朱庄,后又迁至张集镇的王庄寨村定居。

从十二世起,辈分用字是: 修 庆 芳 岭 曾 荣 前 耀 植 增 锌 汉 森 念 俊 镇 杰 谋 定 恒

【始祖墓碑文】: 人生宇宙间,祖宗之讳不可不明族系,之支,不可不晓据,口碑云:始祖讳光虞由山西洪桐县聚上大槐树下奉命迁徙河南太康东四十五里朱口镇南大朱庄为家焉,二世祖讳唐公有五子,长子山公迁居大朱楼,次子西公迁朱唐朱楼,三子洪公迁朱寨,四子洞公迁洪山庙朱庄、大沃张、小沃张、五子县公定居始祖坟北大朱庄,又联一支在县门,虽云同宗一脉,仍各祖,其祖各茔,其茔散居于淮太两境,凡三十余村镇,人口增进已达万余,值兹修谱告竣,族众共议,在始祖墓前,重立墓碑一座,以示昭穆,而启,后世孙等人才,慕陈俚语,以记其事,奈水平所限,尚望同仁有益正之,并颂始祖其歌曰:长白苍苍,涡河洋洋,始祖之风,山高水长。 二十、二十一世孙 锡昶 法曾 同撰

郭楼自然村

郭楼村座落在太康县城一十五公里处,在张集西偏北四公里的地方,南邻赵堂,西邻王庄寨,北邻常楼,东北邻张齐楼。 全村总面积一千零三十八亩,可耕地八百七十八亩,村庄占地一百六十亩。 全村总人口六百人,男三百零二人,女二百九十八人。

【村名由来】 郭氏先祖从外地迁居落户之后,勤劳耕作,家中富有,盖起两层楼房,故把庄名叫郭楼,沿续至今未改。


郭氏的由来

郭氏系山西汾阳王郭子仪之后,元顺帝至正年间,约公元一三五五年,先祖佑之公佑良,二公于山西洪桐由乡举分别任河南开封路判。后因失政世乱,又都弃官携子籍于太康,住太康县南四十里许青铜馆,太康老冢。至今已六百八十余载,相传二十九世,支派清晰,世系吻合不乱。 郭氏现有人口一百八十人,其中男九十一人,女八十九人。

鲜血染郭楼,乡亲泪长流

难忘常楼血战,难忘常楼惨案。

一九四七年的秋天,开封军区的三千团,在淮太鹿柘交界区扩编之后,到太康东部张集、马厂之间的地域休整训练。接到军区命令,团领导率领全团人马立即奔赴休整地。

到了军区领导部署的休整地,团的几位领导打开军事地图,围在一起观看。地图上的标明,让部队驻扎在范庄休整。团长、政委按照军区领导的部署,带部队到了范庄。在范庄村前,三十团的几位领导作难了。

军事地图上标明的军队驻扎地范庄,是一个极小的村子,两三户人家。住处和日常生活所需都很困难。团的几位领导通过访问老乡和派人侦察,了解到几里远的西方有几个大庄子。最后得知常楼是个大庄子,有几百户人家,住处水源都充裕,于是团领导一声令下,军队离开了军区领导标明的驻扎地小村范庄,开进了大庄子常楼。

住进常楼之后,部队戒备森严,常楼只准进人不准出人。岗哨始终不断。

在常楼村,团首长带领全团官兵勤苦练兵,军容,军纪,战斗技能,都有了显著提高。训练了一段时间,据说部队准备离开此地,到前线执行任务,就在这期间,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太康县城的土匪头子,国民党政府的伪县长郭鑫波,得到他安插在常楼左近的密探的报告,了解了解放军三十团的休整情况。郭匪带领他手下的三个土匪大队,从商丘毛堌堆出发,连夜急行军一百八十里,赶到常楼,对三十团进行突袭包围。郭匪的队伍里,不少人都是常楼及邻近村上人。他们对常楼及周围的地理环境十分熟知,沟沟河河,坑坑洼洼都了如指掌。土匪们三个大队各把守一方,兵分三路,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三十团,悄悄摸进。

郭鑫波的先头兵化装成老百姓,偷偷地向解放军岗哨接近,当岗哨突然发现面前有老百姓时,就在愣神之际,被土匪乘机杀死,没来得及报警。杀掉岗哨,郭鑫波指挥三路人马,蜂涌而上,从三面对三十团机枪扫射包围。

三十团当时毫无防备。据说,部队准备撤离,战土有的帮老乡打扫院子,有的整理东西,有的战士在收拾自己的衣物,还有的战士在互相理发……敌人的突然杀到,战士们仓促应战,很多战士还没有抓到枪,就成片成堆的倒在敌人的弹雨中,献出了年青的生命,据说有一个战士年仅十四五岁。

解放军战士顽强抵抗,边打边退,东西北三面有敌,解放军战士边打边向南撤退。突出敌人的重围,三十团的战士们跑到了距常楼三里远近的郭楼。在边撤边打的过程中,又有九位战士被土匪们的机枪扫中,倒在了血泊中。烈士们的热血染红了郭楼的土地。 解放军三十团在常楼休整的时间里,乡亲们出于对子弟兵的热爱,很多乡亲积极为乡亲们赶做军鞋。打常楼的当天,郭楼村乡亲们的代表郭号(乳名、学名郭传勤),背着乡亲们做好的军鞋,往常楼送,刚走出郭楼村不远,就听到常楼方向枪声大作,机枪扫射不停。郭号看到了解放军战士顽强向敌人抗击和纷纷牺牲的场面。郭号眼含热泪,背着军鞋躲了起来。

郭楼的土地上倒下了九位解放军战士,其中有团的黄参谋,某连的刘指导员和七个战士。

战争结束后,郭楼村的乡亲们帮助解放军,弄来两口棺材,埋葬了黄参谋和刘指导员。又找来门板分别埋葬了七位战士。这九个烈士长眠郭楼村,鲜血染育了郭楼的土地。郭楼村的乡亲们永远怀念为人民献身的烈士们。战士们的坟墓有六个在一起,有三个在一起,至今完好。

多年来,每逢清明,仍有人和少先队的师生们给烈士扫墓,祭奠烈士的英灵。

写此村史时,当年参加埋葬先烈的村民,又流下了悲伤的热泪。

郭村村民,范庄村民,刁庄村民几处讲述

最新评论

关注【太康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我们,每天有惊喜,抖音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关注,你还在等什么?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