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集镇葛楼行政村葛楼自然村、李红楼自然村,村名由来、姓氏族谱、民间传说

2017-11-7 10:41| 发布者:小崔| 查看:1939| 评论:1|原作者:小崔

摘要:葛楼行政村在太康县城东南方二十公里处,在张集镇的西方四公里处,西邻马厂镇的贾楼村,北邻宋庄,东邻王庄寨,南邻后翟庄,该行政村有2600亩可耕地,村庄占地约300亩,总人口为2500人。解放后,葛楼建大队较早,村 ...

葛楼行政村在太康县城东南方二十公里处,在张集镇的西方四公里处,西邻马厂镇的贾楼村,北邻宋庄,东邻王庄寨,南邻后翟庄,该行政村有2600亩可耕地,村庄占地约300亩,总人口为2500人。

解放后,葛楼建大队较早,村庄也多,原来与郭楼、王庄寨、宋庄、田店、孟堂一个老大队,一九七五年张集新建乡,葛楼大队一分为三。

一九七五年一九八O年,李瑞红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宗体任党支部副书记,葛照宇任会计。

一九八O年至一九八五年李瑞金任党支部书记,李瑞明任村主任,李相志任村文书。

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五年李之才任村党支部书记,李瑞金任村主任,李相志任文书。

一九九五年至二OO三年李志功任村党支部书记,葛照宇任村主任,李方任村文书。

二OO四年至二OO九年李瑞任村党支部书记,李瑞杰任村主任,李健康任村副主任,葛清亮任村文书。

二OO九年至二O一四年李瑞章任村党支部书记,李瑞杰、李健康任村主任,葛清亮任文书。

二O一四年至今李健康任村党支部书记,李瑞杰任村主任,葛清亮任村文书。

工作成绩: 该行政村几届领导带领全村村民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桥修路,交通便利,共修桥12座,打机井60余眼,挖沟河3000多米,修柏油路、水泥路5000多米,建养殖场5个,梨树园5亩,风景林木8亩(梧桐树),两个大菜园10余亩,建搭塑料大棚10多个,种豌豆400多亩,种大葱200多亩。总之,以种粮为主,发展多种经营,种植养殖,大搞经济,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拓宽财路,早脱贫,早致富,共努力,打造一方高效益的高收入的新农村。

葛楼自然村

葛楼自然村在张集镇西北方4公里处,北邻宋庄,东邻张刘庄,南邻张所庄,西邻李红楼。全村有可耕地960亩,村庄占地120亩,总人口960人,其中男482人,女478人。

村名由来】一是村民差不多都姓葛;二是原先比较贫穷,住的都是茅草房,后辈勤劳节俭,有了积蓄,盖了楼房,他们心中喜悦,感到自豪,给村庄取名葛楼。真实葛楼原来叫张庄,只是张氏人发展繁衍缓慢,而葛姓人丁兴旺,又渐富裕起来,故而更名葛楼。

姓氏族谱

现在葛楼村住着葛、张、冯、王四姓村民。

葛氏:葛氏一族近900人,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省的洪桐县迁至河南省太康县西北之西葛堂和东葛堂,三世祖迁居于太康北之东辅风诸村,五世后住葛家集,后分居于苗集和葛湾及指挥营北门外葛庄、周口诸处,葛楼葛氏一族于明末由葛堂迁居于此。

张氏:本族30人,于明朝初年以外地迁来,张氏来得较早,此庄这时称作张庄。

冯氏:本族12人,清朝末年从符草楼的冯塘迁来,住亲戚落户于此。

王氏:本族20余人,清朝末年,因来此租种地,从符草楼的朱堂村迁徙来落户定居。

李红楼自然村

李红楼距太康县城一十五公里,距张集镇政府四公里。南邻张皮条,西邻贾楼,北邻孟堂,东邻葛楼。

全村总面积一千五百六十亩,可耕地一千四百亩,村庄占地一百六十亩。

全村总人口一千三百人,其中男六百七十人,女六百六十人。 李红楼村中住有李、王、张三姓人家。

村名由来】李红楼的先祖清朝末年从铁佛寺的李包真迁到现在的住地居住时,并没有楼住。当时条件很差,生活艰苦,住的只是用茅草屋盖的小屋。后来经过辛勤耕作,富裕起来,几个孩子也已成长,有了帮手,家中积存的有粮有钱。李氏先祖心情高兴多了。人财两旺,心中有了底气。

一日,李氏先祖无事可干,出外游玩散心,由于好奇,走到了翟庄西地烧窑的窑厂,游玩观看。到了窑厂,李氏先祖观看了摔制砖坯的地方,感到十分好玩,游兴更浓,游到了正在烧砖的砖窑。

砖窑内炉火通红,窑内的砖坯已被烧的通红透亮,宛如一窑钢汁。李氏先祖看了万分惊奇,高声大喊:“哎呀!你们这窑砖烧的真红啊!”繁忙的烧窑师傅们听了李氏先祖的话,十分生气,感到晦气。但来者是陌生人,为了礼让,烧窑师傅们强忍气恼,未敢发作。

自古以来,烧砖窑的人最忌讳“烧红”二字,最怕别人说“砖烧红”。因为烧红的砖瓦没有人要,砖瓦烧红可卖不掉就得亏本赔钱。所以烧窑者最忌讳砖瓦烧红,也最怕别人到窑厂说“烧红”二字的话。

李氏先祖兴高采烈地游玩一阵,心安理得的走了。

翟庄西场窑厂的砖烧好了,停火之后,扒开窑门一看,窑内全部是红砖红瓦。烧窑师傅的伤心痛哭,之后,没日没夜清窑重装重烧,第二窑烧成后,打开窑门一看,又是一窑红砖红瓦。烧窑师傅们抱头痛哭,辛苦劳累的工钱得不到了,弄不好还要赔钱给窑主。

两窑红砖红瓦卖不掉,赵堂的窑主真的着急了,怎么办?在那时,人们的风俗,自家住房是不用红砖红瓦的,其中有两种说法,红墙一般是神仙住的寺庙,另一种说,住红砖红瓦的房子易发生火灾。所以不是特殊情况,人们是不会用红砖红瓦建造房屋。

赵堂的窑主红砖红瓦卖不掉,无奈之下,找到了李氏先祖。谈了李氏先祖说窑中砖烧的真红,这件事,接着又谈了红砖瓦卖不掉的事。李氏先祖听了赵堂窑主的话,概然承认,并爽快向赵堂窑主说:“赵窑主不用为难,话是我说的,你的红砖红瓦我全要了。我正想盖房没砖瓦,今天订下了,明天拉砖瓦。”

于是,李氏先祖就用红砖红瓦盖了一座两层高楼。因用的砖瓦超凡脱俗,非同一般,故有意夸耀,特起村名为李红楼。

经此事之后,李氏先祖又给后代子孙立了一条家规:凡李氏后代子孙,为人必须言而有信,敢于担当,诚实厚道,睦亲友邻。不能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这一家规流传后世,成为李氏后人处的准则。

李氏的由来-铁佛李

李氏乃颛顼曾孙皋陶为理官,因姓理氏。氏裔孙理利贞者逃难伊侯之墟,食李度日变姓为李氏。利贞十一代子孙老君之后,一居陇西,一局赵君,而蔓衍于天下。康邑治北李氏一族,其先祖山西洪桐人,始祖讳敢,初迁陈留土岗,后迁到太康县北铁佛寺李包真,后从李包真迁移落户李红楼。

李氏家庙二郎庙

李氏先祖盖好红楼之后,想在村内盖座家庙,就请了看地的风水先生,查看盖家庙的有利地位,风水先生在李氏先祖的带领下,把李氏的村内村外仔细查看测算了一遍。回到客厅,座坐之后,风水先生向李氏先祖说:“罗经测算,地势推演,你李氏的家庙盖村西头,下代子孙多出著名郎中。不过村中央地方狭小,家庙规模不大。”

李氏先祖思量一阵之后开口说:“庙盖村西头、子孙多二虎人,行凶闹事,惹事生非,给家中老少带麻烦,村中不得安宁,村西头不能盖庙,辈辈都不能盖。村东南角易出官员,也不能盖。后代子孙若出了清官,光耀门楣,祖上承光,子孙有幸。若出了贪官、赃官,祖上受骂,子孙蒙羞。盖东南角也不好。就把家庙建在村中央吧!地方虽说狭小,庙宇规模不大,但是后辈子孙能出著名郎中,为人解除痛苦,治病救人,是行善之举。况且郎中又不得罪人人人又都用得到。虽然无权无势,但家中能求个平安,是件好事。就把家庙建在村中央吧!”于是李氏家庙二郎庙就建在李红楼的村中央,规模虽然狭小,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李氏家庙建成之后,李氏后人果然辈辈都出名医,而且医生众多。

几百年来,李氏带带有人感到家庙狭小,愿出资迁址翻修,扩大规模,都被长辈人阻止了,没能搬迁移动。李氏后人始终遵循着先祖的教导至今不变。

李红楼李氏不求显贵,不求强势,只求与他人和平共处,为他人服务,为他人解除苦痛的良盖美德,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李姓的由来-杞县李

李氏先祖民国时期从杞县符集西北角的高庄迁到太康东南李红楼,由李红楼迁到秋离集,后又由秋离集重迁回李红楼落户居住。

李氏现有人口五十六人,其中男二十九人,女二十七人。

王氏-马厂王

王氏先祖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大槐树下迁到河南太康东南三十五里的大王庄落户。(即现今的李红楼住址。此处还有小苗庄,已不存在)。

王氏现有三十人,男十六人,女十四人。

张氏

张氏是住岳父家落户李红楼,来有几十年,是从本镇的三所楼村迁居。

张氏现有十一人,男六人,女五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李瑞芳182407295 2021-1-6 15:24
很详细,很赞!

查看全部评论(1)

关注【太康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我们,每天有惊喜,抖音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关注,你还在等什么?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