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最美乡村】清集镇邓禹台行政村,村名由来、姓氏族谱、民间传说……

2017-11-6 20:23| 发布者:小崔| 查看:2034| 评论:0|原作者:小崔

摘要:下方有“大美清集”微信群哦,欢迎清集乡亲们入群闲聊,杜绝广告… …邓禹台,因全村人口大都姓朱,周围乡村居民也叫朱庄。位于清集镇西北部3.5公里,东与原芝麻洼公社林场相接,南为史刘良行政村,西为芝麻洼乡白洋 ...

邓禹台,因全村人口大都姓朱,周围乡村居民也叫朱庄。位于清集镇西北部3.5公里,东与原芝麻洼公社林场相接,南为史刘良行政村,西为芝麻洼乡白洋岗村,北与芝麻洼乡皮箱杨行政村交界。1975年成立清集公社时,归赵楼大队,1977年与赵楼大队分开,独立为邓禹台大队,1981年改为行政村。全村东西全长705米,南北长310米。人口900余人,耕地面积1229亩。尉扶河在村北穿越全境。

【村名由来】据传说,刘秀兴汉时的大将高密候邓禹曾在此修建一练兵台而得名。


姓氏族谱

据传太康朱氏一族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太康县邓禹台村,为太康县及周围朱姓发源地。现有人口820人。王氏4户,20多人,1998年前从独塘乡崔寨迁入,传锦、永、余、熙4代。丁氏4户,30人,60年前从朱口迁入。陈氏70年前从安徽迁入,申氏2户,90年前从独塘乡十里铺迁入。李氏1户,60多年前从独塘乡李应梅村迁入。

人物介绍
清末举人朱撰卿

朱撰卿,字静山,号明府,别号丰凝子,晚号雪泥轩老人,祖居太康县清集镇邓禹台村。生于1866年11月11日,卒于1944年7月9日,葬于淮阳县赵郗庄外。

撰卿父庆云,邑痒生,清赠文林郎。丁丑,戍寅年间(1877-1878)撰卿在郭家楼就读。光绪10年(1884年)府考,一举进学,时年18岁。乙已年(1905年)乡试,得中骈科举人。中举后,朱公一直苦攻,手不释卷,亲撰对联,“至要莫若教子,最乐无过读书”以自勉。

宣统二年(1910年),朱公赴京举人会考名列一等后,被分发陕西授候补知县。当时清政权摇摇欲坠,朱公也清楚看到这一点。但为防遗憾,在众亲友奉劝下,筹划了盘缠,收拾简单行裹,在儿子陪同下到陕西候缺。候缺三月无果,经济拮据,忍饥挨饿,十分狼狈地回到家中。虽未做官却尝到了求官苦涩滋味。自撰联语:“还不清唯学问责,最难过是臣子关”。

朱公仕意归来,久封官城,甘守田园,追忆先人督训,倡修家乘,表彰祖德,以承家风。嗣后,为生活东奔西走,先后在太康、扶沟、尉氏、周口等地私塾授业讲学。民国5年(1916年),受淮阳诸巨公邀请,首次主编《淮阳县志》。民国22年(1933年),复推举朱公主编《淮阳县志》。同年又应邀参与编纂《太康县志》。

朱公志笃心正,性素恬静,诚且耿直,手不乱财,体不炫傲,口不狂讼,心不嫉害,光明磊落,品学兼优。因家境贫寒,一生以笔耕养家,自身以俭养德。常教诲儿孙,“半丝半线总有用途,一米一粥尚能充饥”。为不让子孙忘记,先祖曾希望“家庆有余”,在门前栽榆树5株,曰“庆榆堂”镌于门首。 朱公授业讲学注重以忠孝作骨,以养大气,以居心行事验学问,以处困临财见操执。并将此奉为做人立身的根本。朱公名闻四方,登门求写寿文、祭文、碑文的应接不暇,而他并不以此索取财物。

朱公一生两度主编《淮阳县志》,对方志的资料、体裁、体例、编纂等均有见地。他最后主编的(民国22年)《淮阳县志》除志体新,卷帙多外,还附有两册厚厚的文征与志书相互争辉,成为海内范本。

朱公广识博学,对历代诗书有独到之见。书法也刚柔相济,丰腴流畅,大有刘墉笔意。还著有《雪泥轩文集》五卷,因财力不济,未曾付梓,只有手抄传世。现已卷帙不整,只存残本。

史迹传说

据朱氏族谱记载:粤稽历代有国史,氏族有家,乘木本水源之恩,尊祖敬宗之念,孝子慈孙每逢春秋祭节,必油然而生追远报本之恩,感想谱牒一事迫不可从缓也。我朱氏自晋地宅斯土也,历代有二十四世矣。上九世遭明末之乱宗牒无从查考,自十五世祖存字派讳氏虽不详,为记忆村之父老口碑相述者约能录其大概。朱氏之在河南者共分四派,其一为明太祖之子封河南为周王,周王为裔为君朱;其一再河南散居各地者,为民朱;太祖初年诏从山西浙右民于河南所谓客籍,我朱氏自山西迁至河南太康者亦所谓客籍也;辛亥之年孙中山革命军起清廷革新,民国建统,有清举人会魁叔父率其子孙辈:运汉运掌昶熙运坤昭瑞昭朗昭德等,共为创修家谱。自西老坟存字派分支,西老坟稍北为西后坟,两半部,在西后坟为长门存俭存良公兄弟迁为本村东北,所谓藏棺墓是也。存俭公二子应字派讳氏失传,按其近支伯仲行确系长门,东老坟是也。五零年在中和寨西门下挖一大碑,上有邓禹台台前两座大殿。另一阁总领会首朱正稳,前谱遗漏可能是存俭公之后。存良公子二,长应元子三遥迁道继系失考。应举公子五连遐进运通南坟,立祖讳遐字泽广,存良公之第二孙也。民国二十六年,日寇过境,黄河决口,扶邑东半部于次年八月二十一日侵入。太境尤其我村当水正洪,是夜如飓风自西北来者,侧耳听之是水声也。怠至天明浅则五尺、深则丈余,房屋冲倒者,除三所瓦房之外无有余存。麦粮尽溺水底,草垛顺水漂流,黄浪滔天,一片汪洋,水势之惨如同大海浩浩焉,风月无边荡荡焉,欲济无涯。尤其最惨者是漩流作声,如鬼神哭叫之状。当时村人皆惊心悚色,不敢肯定谁死谁活。怠水势稍停,村人既无住所,又无食粮。不论男女赤足逃命。在这父南子北、妻子离散情况下,又遭内地军阀各处抓兵,黄水灾民或溺水中、或死兵役,幸蒙毛主席救之。民众溺淤水中者,已有十年矣。水灾过去,村庄变成荒山,田野尽是芦苇,各村人民流离失所。这个阶段死亡人口却有过半,村落大潢正是黄灾遗迹。墓坟村落既然淹没,一旦返里也是芦草藏身。可是,虽受了十年艰苦,我村由淤土变成青沙,不意於一九六一年冬,泽广公六世祖碑楼因过去被黄水侵蚀,全部倾倒。幸有热心公务之广钦、阁勤、昭云、止敬、广业、阁仁、广明等并有泥土巧手丁明俊、昭贵、阁启、阁来人等就原有砖瓦为之革新重修。噫!碑楼重修只得立石以留纪念,奈以迫於经济只得聊以谱牒叙述耳。可是,谱牒虽录其大概,而淹没之墓冢恐难挨次重新添起也。 我村族众当知谱牒非为虚,文献国家之有历史也。历史载寓有褒贬谱牒之,续正之。所以上溯原始下启后昆,万勿饮水忘源遗识忘祖 。余 曾株守田园不堪为文 ,望我族村贤哲名儒 垂鉴、指谬、折衷为至盼为序,

邓禹台遗址

据明嘉靖三年秋刊的《太康县志》(手抄本)(原书太康县早已遗失,该手抄本是1983年9月从宁波市天阁系藏抄录而来),有关邓禹公等资料摘录如下:“邓禹墓,太康西北三十里一;统志云:怀庆府济源县东南溴水上一;又云:长沙府湘乡县西百里一,未详孰是”。

邓禹台遗址,也是邓禹墓遗址,后来在这遗址上建了一座邓将军庙,将军庙早已崩塌,在八十年代时仅存一圆形土堆,总面积约有400平方米,该遗址文化层厚1.5米,是一处龙山文化,春秋时代遗址,在该处还出土有鼎、豆、器盖、罐、釜等。陶质为泥质和夹砂灰陶,泥质红陶次之。纹饰有蓝纹,细绳纹,这些文物现存放在太康县博物馆,1989年太康县 人民政府把邓禹台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县儒学教谕人刘某为邓禹台村的高密侯墓题诗二首:“高密封来迹已陈,尚留荒冢卧麒麟,征军莫在殷勤式,鲁是云台第一人”。“禹裔英豪属太康,昔曾游此建封疆,当时富贵今何在,空使陵高古道傍”。

邓禹台的由来,据说是刘秀兴汉时的大将高密侯邓禹曾在此修建一练兵台而得名,位于村东北处,先有一高台。在传说刘秀起兵时,邓禹跟从刘秀,曾于此筑台阅兵,故名邓禹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邓禹台遗址前面尉扶河畔曾经发现若干汉代砖墓,出土有护心镜等军旅用品,证明高密侯邓禹曾经在此驻扎。

以下图片来自于朱氏族谱
邓禹台
撰稿人:朱龙、朱荣兴提供

最新评论

关注【太康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我们,每天有惊喜,抖音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关注,你还在等什么?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