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大美乡村】马头镇草寺行政村(草寺村,石堂村,王崇古村,洼李村)村名由来姓氏由来

2018-10-1 16:57| 发布者:小崔| 查看:2631| 评论:1|原作者:潜龙

摘要:草寺行政村 (草寺中学旧址)草寺行政村位于马头镇西南3公里处,太马公路南侧.南靠老周商运河北岸,西临湾子桥行政村,北靠王寨行政村,东接后庙行政村。辖草寺村、石堂村、王崇古村、洼李村四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总面 ...
草寺行政村
640.webp.jpg
(草寺中学旧址)

草寺行政村位于马头镇西南3公里处,太马公路南侧.南靠老周商运河北岸,西临湾子桥行政村,北靠王寨行政村,东接后庙行政村。辖草寺村、石堂村、王崇古村、洼李村四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总耕地2801亩,总人口2276人,共有李、杨、王、刘、郑、罗、黄、吴、宋九姓。其中,李姓为本行政村大姓,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村委会驻地草寺村。

640.webp (1).jpg
(草寺村小学)
草寺村

草寺村北与石堂村接壤,南靠周商永老运河,西邻小潘河,东靠石堂村,西接大张村,耕地面积914亩,人口650人,共有李、杨、黄、刘、郑、罗、吴、宋、王九姓,李姓人最多,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其次是杨姓,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八,黄、刘二姓均不足百人,其余几姓人数更少,属投亲而定居。


640.webp (2).jpg

【村名由来】

640.webp (3).jpg

(潘河草寺桥)

草寺村中偏南路东有一庙院,座北朝南,堂屋和东西屋各三间,庙内供有佛爷、关公等神胎。据说,很早以前这里就有一寺院,因用茅草苫顶,故称茅草寺。元代延祐三年(公元1318年),杨姓迁居与此,时人遂以寺为村名。后来寺院扩建重修,茅草顶换为砖瓦,但仍以茅草寺村名。时间长了以后,称呼简化,就演变为草寺村了。

640.webp (4).jpg

(草寺变电站)

【姓氏族谱】

李姓,据李氏族谱记载是于清道光年间从朱口镇李楼村移居这里;

杨姓,是从朱口镇朱大千村东小杨庄村迁居至此;

黄姓,是从本镇大牟寺村来此种地而落户;

刘姓,分为两个家族,一家从黄河北搬来,一家从石堂村搬来;

其余姓氏均为独户,属投亲定居这里。

【革命烈士】

宋吉贞,1931年5月生,1947年2月参加革命,第二野战军四十七师战士,1947年9月渡江战役时牺牲,革命烈士。

宋铜锤,草寺村人,解放战争时期在河沿张村战斗中牺牲,革命烈士。

【特色建筑】
草寺村佛爷庙

草寺佛爷庙,重建于清朝晚期,建有前后大殿,东西廊坊,有钟鼓楼,藏经阁,大殿中供奉铁身如来佛祖一尊。整个寺院,布局得体,庄严雄伟,殿内塑像逼真,壁有彩绘,每日庙内主持撞钟颂经,驱祸避灾,香火十分旺盛。每逢初一、十五,朝佛觐香者络绎不绝,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庙会日,唱大戏四天,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接踵而来,焚香朝拜,乞求佛爷保佑,生财,增福,保平安。

草寺庙院佛爷十分灵验,传说,日本鬼子进入中原后,分路南下,一支部队准备穿过草寺村往西南进发,当地人忙去庙院焚香祷告,求佛爷使法,驱鬼子保村民,结果,鬼子竟出人意料地改变路线绕道了。

文革时期,一些人借破四旧立四新之名,进行打、砸、抢、烧,当地一位所谓“造反派”冲入庙内,用麻绳套住佛爷脖子拉倒后并拖进茅厕,后来不知道何因,此人竟自缢身亡。人们都说:佛爷显灵了,多行不义必自毙,遭报应了。

640.webp (5).jpg

王崇古村
640.webp (6).jpg

王崇古村南与石堂村相连,东与后庙村接壤,西邻小潘河,北靠太马公路。耕地649亩,总人口556人,有李、杨、王、刘四姓,李姓人在本村人数最多,约点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杨姓人占百分之三十五左右。刘姓有20人左右,王姓有10人。

【村名由来】
640.webp (7).jpg

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有一人名叫王崇古来此定居,后人为了纪念,就以先祖名讳为村名,故称王崇古村。后王姓人绝,李姓、杨姓、刘姓相继在此定居,仍沿用此村名。

640.webp (8).jpg

(潘河王崇古桥)

【姓氏族谱】
640.webp (9).jpg

李姓人与本镇后庙村、余园村和朱口镇前庙村同族、同一家谱。据本村李姓人讲,他们先祖是在清康熙年间从后庙村移居这里。

杨姓人是从朱口镇朱大千村北杨庄村移居这里。

【革命烈士】

李怀水,1921年7月生,1945年2月参加革命,太康县县大队班长,1947年9月牺牲于太康县龙曲镇,革命烈士。

洼李村
640.webp (10).jpg

洼李村北靠太马公路,东邻小潘河,南与草寺村地邻,西与湾子桥村和大张村接壤。耕地面积620亩,人口400余人,全村都是李姓,但分为两个宗族,一支住村东,一支住村西。

640.webp (11).jpg

(洼李和林饭店)

【村名由来】
640.webp (12).jpg

相传,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李姓在此聚居建村,该村西头有很多砖头窑,居住该村人员以烧砖为生,年长日久,此处形成一片洼地,故取名洼李村。

【姓氏族谱】
640.webp (13).jpg

村西头李姓,据李氏族谱记载,十世祖李梅是位窑匠,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80年)从柘城县西北6公里沙河口北岸李中口村徙居洼李村。该人以经营烧窑业维持生计,生意很是兴隆。解放后,在村西北角还有旧窑址多座,火烧过的红土一片接一片。

村东李姓人是从本县高朗乡后二郎庙村移居这里,后来这家人很是富有,鼎盛时期,建走马门楼,五门相照。到清中期,家财万贯,曾出一名武举名李考念。此人在当地乐善好施,湾子桥东铁底河计划修座三孔拱桥,他捐资修中间一孔,其善举赢得人们的赞誉,成为美谈传扬至今。

【历史传说】
豫东名医李玉岭
      李玉岭,字昆峰,号老昆,洼李村人,生于1837年,卒于1926年,享年89岁,是睢州一带名医,誉传方圆百里之遥。李老先生生前悬壶睢州期间,钦加三品的睢州正堂蒯大人之母突发重病,生命重危,蒯大人乃有名孝子,见母病危,着急万分,于省内请名医诊治,均不见轻。无耐之下,他同时邀请108位中医会诊把脉,唯有李老昆诊术与病情吻合,随开方取药,用药几副,病情好转,再调药方,很快痊愈,蒯老大喜,保举李公上报朝廷,皇授五品顶戴。清光绪二十一年,蒯大人定制一块大匾,上书“神医国手”四个大字,送与李公。

李老昆医术精良,医德高尚,无论是官是民,是穷是富找他看病,他依病情轻重,决不依附权贵,保证一律平等,良好的医德换取了四乡民众赞杨,众乡亲集资制一块大匾,上写“世德奇美”四个金字。传说树匾当日,热闹非凡,睢州人抬两块大匾,披红挂彩,敲锣打鼓,160人抬80筐铜钱送呈李府,但李老昆只把匾留下,铜钱分文不收。李玉岭老先生的高风之举传为佳话,也为李氏后辈树立了榜样。

石堂村
640.webp (14).jpg

石堂村位于老周商永运河北岸,北邻王崇古村,西与草寺村接壤,东与余园村相望,分为两个村民组,耕地面积920亩,共计人口867人。有刘、吴、王三姓。吴姓人稍多,约占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刘、王二姓各占百分之三十左右。

【村名由来】

640.webp (15).jpg

村名来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在刘、吴、王三姓未来此定居之前,在村北有一庙堂,后来一位姓时的来此居住,取名时家堂,后来时姓人又迁居本县杨庙乡时堂村,村里没时姓人了,时间长了人们将“时”讹写为“石”,才演变为现在的石堂。

另一种说法,在村西南二里有一寺院,名茅草寺,有寺必有堂,当时这里住有一位姓石的员外,非常富有,据说现朱口镇张小庙以北都是石家土地,当时这里叫石家堂。不知何因,后来石姓人没了,刘姓、吴姓、王姓逐渐搬来定居,时间长了,便把石家堂村叫成了石堂村。

【姓氏族谱】

刘姓,据刘氏族谱记载,其先祖刘安佐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省洪洞县徙居石堂村,现始祖墓仍在这里。刘氏宗支从石堂村移居夏邑一部分。

吴姓人是从本镇大吴村迁居这里;

王姓人,据马头王氏族谱记载,是长门十二世祖王百佩子王世禄从增福庙村东头移居石堂村。

【革命烈士】

王克君,1918年10月生,1947年3月参加革命,太康县第七区队战士,1947年9月牺牲于马头河沿张村,革命烈士。

讲述人:李和超
李圣金
撰稿人:王品昌
图片来源:五月天
       太康著名作家五月天(太康网tkw.cc 太康乐讯特邀编辑):马头镇石堂村人,大学本科学历,英语教育专业,中小学一级教师,现在马头镇一中工作,业余爱好写作,擅长撰写乡土文化,人文传说,村名来历,庙史追踪,姓氏探源,校史河志,民俗文化,名树古墓,祠堂古院等。现已原创发布作品30余篇,篇篇深受粉丝好评。五月天(May Day)微信号:a15238891510。
备注

此稿为首稿,公示版,如有不正确或是漏写之人或事或姓,请留言更正,编辑后期更正,提交于乡村文化研究办公室,更正后重新发布公示,如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太康网(tkw.cc)太康乐讯编辑部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鹿邑王亚磊 2020-2-5 00:57
您好,我是河南鹿邑县王氏后人,听老辈人说先祖是太康县人,只因族人年岁已高,记忆模糊,不能寻祖,认祖归宗。现存字辈: 朝 文君子红   如有同宗同族人可联系15139470366 携众族人认祖归宗,凭吊先祖,以壮我王氏家族兴旺,日升月恒!!!

查看全部评论(1)

关注【太康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我们,每天有惊喜,抖音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关注,你还在等什么?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