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太康】清集镇苇园行政村(苇园、香营、赵庄),村名由来、姓氏族谱、民间传说…

2018-8-31 18:15| 发布者:小崔| 查看:3972| 评论:4|原作者:小崔

摘要:苇园行政村位于清集镇东1公里,311国道穿境而过,辖苇园、香营、赵庄3个自然村,7个村民组,耕地面积2275亩,总人口为1847人,有李、赵、刘、曾、曹、马、张、孔、苏、王10姓,李姓为本行政村大姓,总人口约870人。 ...

苇园行政村位于清集镇东1公里,311国道穿境而过,辖苇园、香营、赵庄3个自然村,7个村民组,耕地面积2275亩,总人口为1847人,有李、赵、刘、曾、曹、马、张、孔、苏、王10姓,李姓为本行政村大姓,总人口约870人。其次为赵姓,总人口约330人。

苇园村

苇园村位于311国道北侧,与香营隔路相望,北临黄口、王庄,西邻清集村,东与独塘乡的赵胡同、二十五里铺接壤。

村名由来

据苇园《李氏族谱》记载,始祖李氏春光(生于明万历5年9月11日,卒于崇祯元年12月12日),位居大官,署署丞。明洪武3年,从山西洪洞县,携家带口移居太康,即现在的苇园村。居住地本无村落。只是一片芦苇丛生的荒地。李氏率族迁来后,开荒种地,建房修舍,繁衍生息,定居地仍保留一片低洼的芦苇坑,因此取村名为苇园。

名人贤士

据传,太康县西有几大名人,如独塘北宋楼的宋老几,清集镇东贾村的贾老明,有苇园村的李老崇,有关事迹记载于旧《太康县志》中。

姓氏族谱

苇园以李氏为主,解放后才因亲戚关系迁入苏、孔二姓。1980年因亲戚关系,又从太康县城南的大王庄迁入一王氏回民。李氏现有人口约800人。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路过此地,因苇园李氏祖上属朝内在京官员,遭到起义军严重杀戮,全村只余一老一少二人,藏于芦苇之中才躲过此次大难。后逃难于湖北,寄居襄阳数年。其子壁宁外归时12岁,入学读书,过目不忘,4年即成为七品顶戴官员。后行医舍药,功德无量。苇园村的膏药流传至今。

香营村

香营村位于311公路南沿,与苇园村隔路相望,东邻独塘乡25里铺和聂庄,南与和庄、孔庄毗邻,西邻清集村。村前的东西大坑原为香聂河的源头,故名香营,香聂河现已改道,沿311公路壕沟经25里铺东折向东南注入兰河支流。

村名由来

香营村历史悠久,据说该村原来有曹、张、李3姓,居住最为久远,因世代变迁,原来的繁盛逐渐没落。香营李氏与苇园李氏家庭矛盾激化,到了大动干戈的地步,苇园李氏位居官府,香营李氏抵挡不过,约500年前搬迁新址,也就是现在的李洪镇,香营李氏祖坟现在仍存留于香营东地。曹、张2姓,人口也逐代减少,二姓的族谱失落,无从考证,根据香营《赵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赵氏从山西洪洞县老关巷迁至太康,始祖暂居漳岗,配高贤周氏女为妻,育4子,分别迁至清集、漳岗、香营、赵村。那时的香营已有该村名,后又陆续迁来两户刘姓和1户曾姓,解放初期马姓从河南中牟县迁入本村。

姓氏族谱

香营村赵氏人数居多约320人,明永乐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大关巷迁入。张、曹2姓虽久居此村,但人数甚少,张姓只有28人,曹姓50人,据传曹姓是明初从山东曹县迁入,张姓是从高贤张寨迁入。两刘姓不属同支,一支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孙布沟的刘屯,明万历年间迁至本村。另一支刘姓是在清康熙初年从清集乡扶乐城迁到本村,两刘共计210人。曾氏于康熙年间从太康县西霸王台迁至本村,现有人口260人。马氏是解放初期于河南中牟县迁入本村,现有人口68人。

赵庄村

赵庄位于清集村东500米,北邻黄口,东与苇园接壤,南临311国道。

姓氏族谱

赵庄村,原以清集东村赵姓一支在此居住而得村名。后有李氏居住此村。

明末时期,苇园村遭杀戳,壁宁从湖北归来后,带一朋友叫张九成,为报营救之恩给于良田百亩,暂居住赵庄。因怕张氏孤独而不立,让其随李氏大姓,现在赵庄的李氏皆为张九成的后裔,现有人口64人,李赵各半。

香营四股弦与周口越调剧团

香营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每年七月七(七夕)都有大会,原为纪念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传说牛郎织女每年一次相见会有诉不完的衷肠,流不尽的眼泪。各神仙的眼泪落到人间就是雨,所以又把七夕会叫着求雨会,会上云集着各方艺人,大戏一唱好几天。该村村民刘全文(1901-1974)原来是厨师,负责招待各方来客吃喝。由于黄河连年泛滥,给该村造成大的荒年,刘全文背着不到三岁的儿子刘德良(1929-1980)外出逃荒,老婆在家被同族人刘寇卖与他人。因为刘全文认识很多唱戏之人,经朋友介绍,就跟随越调剧团做饭,叠戏箱。从此走上了戏曲人生之路。

年复一年,等到儿子五、六岁时,就开始跟着学戏,慢慢的就入了剧团,唱起了花脸,从此父子俩就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的剧团没有固定模式,来回串班,为了建起一个剧团,吃了不少苦头,当了所有家产和仅有的6亩土地,但还是力不从心,只有和别的剧团一样,辗转于沙颍河南北和涡河流域,西至许昌东到涡阳,儿子刘德良与好多的名角碰班演出,当年的大梅(申风梅)、二梅、大宝贝、二宝贝,还有李良、李银都是他们同台演出 的好友。

说起刘全文父子,不能不提一下汪秀兰。汪秀兰(1931年生),其父从山东曹县逃荒来到河南西华县龙子头村,妹妹汪氏卖与当地地主当二房,自己与老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住在该村庙里,总算是有了安身之处。汪父跟着戏班子卖茶为生,汪秀兰就是在淮阳二月二会上生的。由于连年荒灾使汪父走投无路,眼看全家人都要饿死,经人说合以5升高粱(其实就给了6个锅饼)将16岁的大女儿卖与夹河套40多的财主家当二房。老婆想女儿心切,找到财主家,不但不让见,反而将老婆踢入河中淹死了。两个儿也相继饿死。他唯一的寄托只汪秀兰一个女儿。常年随同戏班子卖茶维持生计。汪秀兰15岁那年秋天,戏班子在商水县南河集演出,当地一地主看到秀兰,非托人让嫁给他,汪死活不肯,地主发话说,不同意就抢。听到这个消息后,剧团和汪父连夜跑到了商水县。动乱年代,女儿带在身边很不方便,经人介绍,与刘德良订了婚。1946年正月初四把秀兰娶了回来。

刘德良与汪秀兰结合了,刘全文有了儿媳觉得生活充实很多,继续带领剧团,刘德良也收了几个徒弟,有西华丁集的等(女)和风(男),还有漳岗的赵呼呐、赵隆庆等人。据汪秀兰回忆,团里还有两个美女武生,一个叫秀兰,一个叫金额芳。剧团唱响了周口、商丘、许昌等地。土地改革开始后,剧团原来属商丘睢县所管,后来由于多数演员都是周口人,又从睢县把戏箱拉回来,组建周口越调剧团,这就是周口越调剧团的前身。之后,刘全文和刘德良因有其它原因,离开了剧团返乡参加了互助组、合作社。后来刘德良当了生产队长,刘全文也在生产队务农。直到1963年,爷俩又开始了他们的戏剧生涯,重新组建了四股弦小窝班。刘全文掌班,余斗(涡阳曹坡人)、郭喜庆(睢县人)和刘德良当教师,招募了学生,多数是本村年轻人,曾宪森、曾宪山、刘俊启拉弦,刘俊中唱红脸,刘俊华唱黑头。刘俊生、赵庆林、曾庆福、曾坦,女生有赵岚、马双、刘宁、刘芿、汪秀兰。还有大庙村的赵永明(现大庙村支书)。当时演的剧目有《青龙山》、《秦雪梅吊孝》等,到周边几个县进行演出。眼看剧团就要迅速发展壮大,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襁褓之中的香营四股弦剧团夭折。过了一年后,以革命文艺宣传队的形式重新与观众见面。由于频繁的阶级斗争运动,演员进行更迭,换了一些新手,改演了现代戏《卖箩筐》、《传枪》《前进路上》等。岁月的流逝,使老一辈的艺术家一一离世,原来香营大人小孩都会哼上一段四股弦。

撰稿人:赵熙道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快乐使者 2018-10-5 23:41
送出比心x1
引用 快乐使者 2018-10-5 23:47
文章中错打了一个字。宋楼村的宋老赢,赢打成了几。望更正为盼。
引用 小崔 2018-10-6 07:33
快乐使者 发表于 2018-10-5 23:47
文章中错打了一个字。宋楼村的宋老赢,赢打成了几。望更正为盼。

好的

查看全部评论(4)

关注【太康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我们,每天有惊喜,抖音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关注,你还在等什么?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